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支撑和保障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姜德文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北京m0053)
[关键词] 小康社会;资源与环境;保障
[摘 要]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坚持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明确了必须坚持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出了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环境要求。水土保持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十六大精神,加强资源、环境的管理,在理论、体制、机制、科技上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和保障。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大六精神,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支撑和保障,是全国水土保持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
l.1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二是民主政治建设目标,三是文化教育发展目标,四是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的具体内容是: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目标体现出三个要求:一是我国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得到逐步增强,以保障国家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二是资源和环境要得到保护和改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要减少资源的消耗量,生态环境要得到保护和不断改善,经济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三是国家的发展要走既使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又使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的道路。
1.2新世纪国家经济建设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要求
1.2.互进一步确立了水土保持的战略地位
十六大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并.R强调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要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人均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的矛盾会越来越尖锐,对资源、环境、生态的压力愈来愈大。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不协调,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水土资源,是实现和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水土保持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而要节约自然资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改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这对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的研究、示范、推广、普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六大报告强调国家要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三项基本国策,更加明确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战略地位。水土流失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国家发展的基础,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能否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直接关系到两项基本国策的坚持和实施。
1.2.1走新型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道路对水土保持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首先实现工业化,十六大报告确立的实现我国工业化的途径是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因此,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将不允许也不可能走传统工业化的路子,即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实现国家工业化。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耕地仅有0.1hm2,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5%从均水资源2200多m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7%;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人均水平也很低,而且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原沙化、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资源环境状况处于恶化趋势。在中国这样一个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国家,若以消耗大量资源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推进工业化,我们的资源难以支撑,工业化的路子也不会走的太远,而且会破坏、污染环境,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还会下降。
十六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五个衡量要素,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五大要素中,涉及水土保持的就有两个,因此在国家实现工业化进程中必须搞好水土保持工作,节约和保护水土资源,控制和减轻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2以十六大精神为动力大力推进水土保持事业
2.l强化监督管理,节约保护水土资源
2、1.1加强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和重点区域指导
要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等的指导下,按照国家总体规划的要求,加强对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的管理,流域机构要重点加强对国家确定的具有重要水土保持功能的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监督和管理,突出抓好西部12个省区、国家重点防治区的水土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
2.1.2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在审查水土保持方案时,对那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达不到要求的项目要从严把关,对建设项目的建设场地、取土石料场、弃土(石、渣)场等滥占和多占耕地、林地、草地的工程布局要进行压缩调整,尽量减少对土地、森林、草原等资源的占用,确需占用生态用地的,必须进行恢复和补偿,做到总量平衡。建设项目要节约使用水资源,建设和生产中落实保护水资源的措施。根据水利部发布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办法》,对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加强检查,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不得投人使用。与此同时,管理部门必须加强队伍素质。能力、水平建设,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要求完善管理体制,提高办事效率,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2.1.3加强工程建设监理和监测
要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建设监理制度和监测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市场经济运作方式,鼓励相关的咨询中介机构进人前期工作、中间控制、后期评估等领域,让他们积极参与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质量、进度、投资的监理,承担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及防治成效的监测。通过市场机制,优胜劣汰,不断推动水土保持监理、监测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依靠社会力量促进水土保持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2.2改革创新,力。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
2.2.l创新思路,使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较大突破
十六大报告中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10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目标要求。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达293.7万km2,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82.6%,12个省(区)中有7个属于生态环境极强度脆弱区A个属于强度脆弱区、三个属中度脆弱区,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西部地区不仅水土流失面积广、治理难度大,而且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差、建设项目集中,必须紧紧抓住水资源这一制约因素,科学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以集约高效的综合治理带动面上的生态修复,以水为核心推进生态建设进程,加快植被恢复和重建。一要进行统一规划,制定分区目标,分类指导;二要搞好试点,总结推广经验;三要研究宏观政策、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市场配置的作用;四要依靠科技进步,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高新技术。
2.2.2创新管理,依靠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建设进程
近几年,国家投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资金数量和渠道越来越多,仅1998年以来,国家投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资金就达4 900亿元,其中也有专项的水土保持资金。即便如此,距离治理全国脆弱生态环境的要求仍相差甚远。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综合治理中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力要素的科学配置。优化组合,寻找最佳的合力点,使各项生产力要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产生最佳的效益。对基层群众创造的新的治理经验和模式,要善于总结、完善、提高。根据十六大要求,研究和利用资本、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市场,使其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发挥作用。
2.2.3创新机制,激活土地的生产力价值
农村“四荒”地占有相当的比例,过去通过承包、拍卖等形式,使“四荒”的治理开发取得了良好效果。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一体化,甚至经济的全球化,农村广阔的土地生产力需要进一步激活,国内外资本市场、高新技术市场的开放和外资的进人就是良好的契机,既充分发挥资本、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又能充分发挥我国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使各方都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2.2.4创新技术,以信息化带动水土保持现代化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国家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近两年,水利部重点推进了“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符合国家的政策和产业方向。今后,应在水土保持信息与决策系统、规划设计、咨询评估、监督管理、工程施工和建设监理、监测网络及项目监测、检查验收等各方面,全面推进以“3S”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水土保持现代化。
[作者简介]姜德文(195一),男,内蒙古阿拉善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咨询评估处处长,从事水土保持管理与项目咨询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