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卷首语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林 夕   
  
    今年春天,北方的风沙少了。
    这里面自然有降水增多的原因,但也与近几年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不无关系。与沙尘减少相比,封山与退耕体现出人对自然、生态认识的进步,更加让人激动。
    天行有其道,地行有其常。
    曾经,“向沙漠进军”“人进沙退”因其豪迈与雄壮屡屡催人奋进,可换来的却是小进大退,是局部改善、整体恶化。人们开始总结,寻找新的模式,“人退沙退”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自然就这样以其固有的规律掌握着人们的“进”与“退”,人们对自然和生态的认识也在“进”与“退”的交替中不断深化。
    不久前,钱正英等35位两院院士和近300位院外专家,历时两年完成了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他们在项目综合报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但又发人深省的观点,就是生态建设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恢复重建自然的生态环境,并尽可能恢复重建已经遭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达到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并能保持相对稳定和良性发展的程度。今年3月底召开的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也传出了类似的声音,有条件的水土流失区应尽可能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来恢复植被,改善生态。不仅我国水土流失的严峻现实,而且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新思路都要求我们重视并利用的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我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受国家财力的限制,秀美山川不可能靠全部实施人工治理来实现,她需要人们的“退让”,需要人们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控制对自然生态的过度干扰,甚至破坏。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在经济社会方面有具体的目标,对环境生态也提出了要求,秀美山川也需要人们“进”,在条件允许的地方有所作为。
    近几年来,各级水利部门调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工作思路,做了大量工作。在农村,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城市,将水土流失治理与城市美化、城郊旅游观光、生态休闲、改善人居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满足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而在更大范围的空间里,尊重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水土保持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寻找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有效实现形式;在地广人稀、降雨条件适宜、水土流失轻微的地区,通过封育保护、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促进大面积生态自我修复。这些工作卓有成效,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治理模式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
    “进”与“退”总是相对的,从更大范围、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的地方“退”出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这样实现秀美山川就决不只是梦想。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