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我国水土保持发展战略思考(张骅1 陈谦2)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3年5月20日 
 
    摘要:根据我国水土流失规律、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第三步发展战略要求,阐述今后水土保持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优化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除害兴利,减免干旱、洪涝、风沙等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实施生态移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保护、治理、预防三兼顾,推动水土保持全面深入发展;进行分区治理,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关键词:水土保持;发展战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03)02-0037-04
    流失的宝贵经验,对指导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根据水土流失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今后我国水土保持发展战略构想。
    1 实施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战略,优化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人口多、山区多、自然灾害多;耕地少、森林少、水资源少“三多三少”特有国情。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有8亿农民,对水土草木矿产能源等资源消耗掠夺多,伴随对生态环境破坏性大。我国国土面积960万km 2,平原很少,山地、高原、丘陵、沙漠、戈壁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不少地方为不毛之地,是水土流失易发区,加上气候严寒干旱,治理难度很大。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干旱、洪涝、水土流失、台风、沙尘暴、风雪暴、霜冻、蝗虫、地震、森林火灾几乎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国土农垦系数小,仅有1亿hm2耕地,人均只有0.09 hm2,只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9,印度的1/2,且耕地的中坡地多、沙地多、盐碱地多、低洼易涝地多,质量差,全国水地灌溉面积仅0.5亿hm 2,占耕地39.8%,不少地方靠天吃饭,农业产量低而不稳。从古到今,吃饭成为中国第一大问题。要保障一个国家风调雨顺和环境良好,森林面积要占到国土面积的30%以上,而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6.55%,比世界的27%还低10多个百分点,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为世界的第5位和第7位,人均占有量分别为世界人均的21.3%和1/8。也就是说,用占世界不足5%的森林资源来满足世界22%人口的生产、生活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森林资源难以满足要求,每年要进口大量木材和纸浆。有限的森林及其在减少,使水源失去了涵养,加剧了水土流失。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 220 m 3,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88位。且分布不均,长江以北的半壁江山,水资源仅占19.5%,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25 mm[1]。再加降雨分布不均,工农业、城乡用水矛盾突出,污染严重。全国有半数城镇水资源紧缺,40多个大中城市被列为水荒城市,干旱、水荒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严重危机。
    由于“三多三少”的现状,导致了长期以来毁林毁草、开荒扩种、广种薄收、单一粮食生产的陋习根深蒂固,造成了农林牧用地比例的失调,大农业结构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土地沙化、农业低产、农民贫困的困惑局面。大量已有的坚持长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典型事例反复证明:坡地实现梯田化,变“三跑田”为“三保田”;沟道通过坝地建设,滞洪拦泥变良田,沙漠通过引水拉沙、机械平整变荒漠为良田绿洲;山原地区通过兴修水利,发展集雨灌溉,实现旱地水利化,提高了耕地质量和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为少种高产,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和退耕还林奠定了基础。稳定的退耕和大面积绿化五荒地,为林草建设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促进了果、畜、经济作物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农业向集约化经营、科学种田的方向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使农村劳力逐步转移到城镇,农民变为工人,将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2 实施除害兴利战略,减免干旱、洪涝、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
    世界各国公认,21世纪是环境的世纪,谁在这方面占据了主动权,谁就将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西部生态环境恶化,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西部、三北及广大山区,通过造林种草、兴修梯田、治沟打坝、改造沙漠等水保措施,不仅可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土地质量,增产粮食,发展畜牧,而且可以有效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库坝淤积,延长使用寿命,可减免或减轻洪涝和沙尘暴灾害。例如广西玉林地区和四川盆地的区位、地形、面积基本相仿,在1981年7月特大洪水中,虽然四川盆地比玉林地区降雨强度小50%,但淹没农作物、倒塌房屋、经济损失分别是玉林的2.9、9.6、6.1倍,关键是四川盆地森林覆盖率只有3%~5%,而玉林地区却达25%[2]。充分说明治理程度高低对防洪抗灾的重要作用。又以西部地区为例,到2001年底,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万km2,年均减少土壤侵蚀10亿t ,增加蓄水能力130亿m3。黄河治理取得了50年安澜的伟大成就,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由1949—1979年的16亿t减少到1980—1996年的8.13亿t,其中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3亿t。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分布的10万多座淤地坝工程,累计拦泥百亿t,淤地33万多hm2,增产粮食125万t,促使40多万hm2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这些水土保持工程对江河下游的滞洪、拦沙及抵御干旱等自然灾害发挥了重大作用。
    由于开荒扩种、过度放牧、乱挖药材和修路开矿等基本建设的人为破坏,土地沙化日益严重,平均每年一个中等县的速率扩展,沙漠面积已占到国土面积的17.6%,通过为期三期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到2000年底,累计完成造林0.2 hm2,0.2亿hm2农田实现了林网化,一些条件较好地区有500万hm2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碧树绿洲。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70年代末的5.05%提高到近10%,大大减缓了风沙扩展速度[1]。榆林市沿长城内外,建成总长1 500 km的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在沙漠腹地营造了165块万亩以上的成片林,40多万hm2流沙被固定,9.3万hm2农田形成林网化。使沙丘高度平均降低了30%~50%,沙暴日数由50年代的66天减少到24天以下,沙区荒漠化每年以1.62%的逆转速度在缩小,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转变。丘陵山区已有60多万人在沙地上开辟了绿洲,重建家园,谱写着山川秀美新篇章。
    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修三田(梯田、埝地、坝地),种林草,搞封育,禁放牧,舍养畜,扩大林草面积,增加地面覆盖,减少了水土流失,减轻了水旱、洪涝、风沙等危害,使生态环境不断向良性转化。水土保持是一项化害为利的战略对策。
    3 实施综合治理开发战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水土保持工作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起始是以沟道淤地坝建设为主,后来变为以坡面梯田建设为主,到了20世纪80年代“反弹琵琶”,大上林草植被,都因措施单一布局分散起不到很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80年代后期以来,坚持了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草、田园路村”八位一体综合治理,较好地解决了治理与开发,拦与排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草木资源,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实现了农林牧副的协调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例如甘肃省庄浪县,曾经是“苦瘠甲天下”、“吃救济粮,穿破衣裳”,40年来坚持以梯田为主的综合治理,现已在400多架梁2 500多条沟壑之间6.6万多hm2坡耕上建成优质梯田6.6万 hm2,营造水保林草1.6万hm2,道路、林网带156 km,修建治沟骨干工程8座,集雨水窖3.4万眼,发展滴、喷、渗节水灌溉面积200余hm2,道路1183 km,形成了“梁峁乔灌戴帽,山间梯田缠腰,埂坎牧草锁边,沟道林草坝库穿鞋”的综合治理格局。人均产粮、收入双过千,实现了全县整体脱贫。林草覆盖率已达35%,森林覆盖率达到23.6%,比全国高出6.8个百分点[3]。
    陕西省靖边县解放前荒沙弥漫、全县仅有林地333 hm2,多年来,坚持“沟沟岔岔建库坝,沙丘荒峁搞绿化”的方略治山治水,到目前,全县累计营造草、灌、乔结合的水保林草22.3万hm2,其中经济林0.84万hm2,林草覆盖率由建国初的1.5%提高到44%,使10万多hm2荒沙得到固定和半固定。同时修建水库140座,淤地坝1 166座,池塘135座,打机井2 600眼,发展灌溉面积1.7万 hm2,水库总库容达10亿 m3,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17 hm2,北部沙区人均水地达到0.13 hm2以上。治理程度的提高,使占全县总面积90%,4 500 km2的水土流失全部得到控制,年输沙量由建国初的5 600万 t,减少到目前的500万 t左右,成为全国第一个以县为单位基本不向黄河输送泥沙的县份。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提高。到2001年,全县国民经济总产值达到15.55亿元,财政收入2.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 336元。
    四川达川县虽有水热的独特优势,但由于山区面积广,水土流失面积占到总土地面积的1/2以上,灾害频繁,人民贫困。他们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按照“山顶水保林,山腰经济林,山脚基本农田,地中排水沟,道路配套,地坎林草锁边”的布局开展综合治理。使治理程度达到53%,森林覆盖率60%以上,1998年实现了绿化全面达标。同时,建成了水蜜桃、凤凰柚、新系列脐橙、梨四大经果林基地,1998年人均收入2750元,人均产粮523.6 kg,实现了“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脚保肚子”,水土流失减轻,山青水秀,人民富裕的目标。此外,诸如山西的曲峪、陕西的柳卜台和内蒙古的川掌沟、甘肃的西沟等村庄和流域的快速变化,都说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战略,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实现由穷变富的必由之路。
    4 实施生态移民战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全国奔小康,重点在农村,农村奔小康,难点在山区。全国当前约有近6 000万贫困人口,其中有半数以上生活在极度恶劣的条件下,成为一个庞大的生态难民群体。这里的群众长期沿袭着刀耕火种,广种薄收,造天吃饭落后的传统耕作习惯,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剧了水土流失,“住的破庵庵,吃的稀糊糊,喝的黄汤汤,穿的破片片,油灯照亮一点点,羊肠小道坡坎坎”,生活十分贫寒。此外,随着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开发,修建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像三门侠、青铜峡、三峡、小浪底、二滩、宝珠寺等,形成了数量巨大的库区移民。
    面对这些生态难民和水库移民,以及其他工程移民(如修路、开发矿山等),应结合水土保持工作,统一规划,通过各种渠道筹资的办法,在条件较优越的地方移民建镇,兴修基本农田,建设“三园”(果、茶、林)、打井、建房、通电,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使移民安居乐业,并通过技能培训,实行城镇就业,变农民为工人和居民。移民后的山区建立生态无人区,实施封禁措施,依靠天然更新和飞播造林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陕西省生态移民人数达70万,其中陕北从山区移民有60万人。靖边县1998—2000年,扶贫、民政、水保等共集资6 030万元,造林固沙,拉沙造田,平地改土,兴修水利,为每户兴修0.67 hm2或每人0.13 hm2水地,使每户拥有0.03 hm2宅基地、0.03 hm2菜地,将白于山区1 860个贫困户的9 308人搬迁到风沙滩地区安家落户,已全部实现脱贫。促使该山区近0.7万hm2坡耕地实现了退耕还林还草。三门峡库区为10万移民打井2 531眼,发展水浇地0.7万 hm2,人均0.07 hm2。朝邑在内滩改造低洼渍碱地0.4万hm2,变为高产田,修建生产道路700 km,植树500万株,已形成359条672 km的方田林网格局。并栽植以红枣为主的经果林(人均0.03~0.07 hm2),养牛2万头,在46万移民中有5.6万人收入超过当地生活水平。使10万移民人均收入超过1 000元。总之,实施生态移民战略变输血型扶贫为造血型扶贫,不仅能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而且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5 实施保护、治理、预防三兼顾战略,推动水土保持全面深入发展
    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世界性的顽症,是由于人口的剧增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所造成的恶果。50多年来,我国水土保持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存在一方治理,多方破坏,整体好转,局部恶化的现象。因此,实施保护、治理、预防三兼顾战略,就成为推动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关键。
    已有的水土草木资源是长期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宝贵财富,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前的治理成果,具有破坏容易建设恢复难的特点,所以要把预防和保护放到水保工作首要位置。一是要坚决贯彻国务院关于天然林禁伐令,林业工人实行转轨,由砍林变为造林、护林,使原有森林资源不再减少。贯彻《森林法》、《草原法》、《水保法》等法规,对林草植被实行封禁,推广舍饲养畜,防止破坏。二是落实朱基总理“16字”方针,采取以修(基本农田)、以移(移民)、以调(产业结构)、以封(封禁)、以替(以天然气、煤炭、沼气、太阳能等代替采樵烧薪)等促进退耕,保护并加速植被恢复。三是建立森林、特种林(如红树林、水杉林等)、草原、湿地、水源地、珍稀动物等自然保护区,保护自然景观,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证资源的永续开发利用。
    在保护的同时,加强对坡耕地、沙漠、滩涂和五荒地的治理,实现农田水利化、方田林网化,坡地梯田化、沟道川台化、荒山荒坡绿化,大地园林化,提高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特别是要加速多沙、粗沙区、沙尘暴策源地、水库上游,以及砒砂岩、滑塌、崩塌、泥石流重点、难点的治理力度,确保城镇安全。
    治理是根本,保护是前提,预防是关键。必须强化预防监督,建立生产建设与水土保持“三同时”等相关制度,规范生产建设行为,防止经济大发展,生态大破坏,贻害后代的悲剧发生。
    6 实施分区防治战略,增强水土流失治理的针对性
    在水土流失防治上必须根据各地水土流失特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有的放矢的进行防治,才能取得多快好省的治理效果。对三江源区、内蒙古草原区、重要的水源地库区、已竣工的重点防治区,以及有潜在侵蚀危险的森林区,实施全面封禁,进行重点预防保护,防止新的水土流失。对能源富集、矿产开发集中区、生态极度脆弱的晋陕内蒙古接壤区,煤、油、气田建设区及西北大开发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区域(如入藏铁路等)实施重点监督,妥善处理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废渣弃石,实施矿区复垦造田,对城市开发建设和公路、铁路、机场、供水、排水等造成的植被破坏形成的水土流失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对黄河、长江上中游、珠江上游南北盘江、京津周边和毛乌素沙源区、黑河、塔里木河、丹江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以及三线南水北调水源区采取综合措施实施重点治理[[4]。
    根据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十五”期间,应优先实施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沟道治理工程、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整治工程、新疆塔里木河生态治理工程、重点水源区保护工程、风沙源地治理工程、石灰岩地区石漠化防治和土地抢救工程、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第一大批重大战略工程,以尽快改变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
    要确保水土保持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必须把水土保持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高度来认识,切实加强领导,部门密切配合,加大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力度,强化全民的水保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一个“水保为社会,社会办水保”的浓厚氛围才能奏效。
参考文献:
[1] 刘江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 吕骥武为什么同样的暴雨,灾情大不相同[N]人民日报,1981-09-10
[3] 水保司,农业司《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汇编[Z]2000
[4] 水利部全国水土流失公告[Z],2002
Thinking About Strategy 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ZHANG Hua1, CHEN Qian2
(1.Shaanxi Provincicl Dept.of Water Resources,xi''an 710004;
2Shaanxi Provincial Bureau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Xi''an,710004,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ws of soil and water loss and economy as well as the strategy of national economy in the third development, the strategy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development for future should be as followings. Land resources should be rationally opened and used, and the structures of land-usage and industry should be the most reasonable. Eco-environment should be improved by promoting what is beneficial and abolishing what is harmful such as droughts, floods, wind and sand storms. A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should be undertaken to improv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s conditions and help farmers to alleviate poverty. The residents in the areas where eco-environment is badly deteriorated should be emigrated to speed up the step of wholly constructing a well-wealthy society. Consideration must be given to the activities of protection,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o push conservation work further in all sides. Righ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in view of different erosions to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f soil and water losses.
Key word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strategy for development;thinking
作者简介:张骅(1939-),男,编审,高工,曾任陕西省水土保持局副局长,《陕西水利》主编等职。
作者单位:1陕西省水利厅;2陕西省水保局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