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城市建设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宋国献
辽宁省水土保持局
摘要:刀世纪初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民经济向资源密集型、工业密集型发展转化的时期。随着国民经济转型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水土流失也将越来越严重。搞好城市建设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尤为重要。城市建设必须接受《水土保持法》的制约;应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维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必须维护河流水系形态的平衡;城市建设应与城郊防护林体系及城市绿地紧密结合;田园城市模式应成为新建城区的主体;城市建设要保护好黑土地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
关键词:城市建设;自然景观;法律制约;生态平衡
为了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今后社会的经济发展将会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进一步降低无效资源的占有率,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向资源密集型、工业密集型转移。但鉴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分布不均且十分有限的实际,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对城市水土资源的扰动强度还会进一步加剧,与其相伴的城市水土流失也将越来越严重。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搞好城市的水土保持,是城市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1城市建设应接受《水土保持法》的制约
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城市建设的进程,并决定着城市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由于我国对城市水土保持的认识比较晚,往往习惯于提起水土保持就认为是山区的事情,水土保持措施,就单指小流域综合治理,而忽视了城市建设所造成水土流失的预防以及相应的恢复治理,使得城市建设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愈演愈烈。如辽宁省1986年有10个城市从来就没有过强度侵蚀,更没有过极强度侵蚀,1996年却有8个城市出现了强度甚至极强度侵蚀。其原因正是电力。交通。建筑、矿业等城市建设所致。因此,辽宁省提出了一切城市建设项目必须坚持审查水土保持方案在前,其他审查在后;验收水土保持方案在前,决算投产使用在后的“两前两后”原则。大连市由于狠抓了城市水土保持,不仅城市建设上去了,而且美化了城市环境,换来了“北方香港”之美誉,又吸引了更多游客和更多外资,使其城市建设实现了良性循环。辽阳市宏伟区实行“政企”联手,大搞恢复治理,使昔日荒芜的城建弃地如今变成了山上绿油油、山下溪水流,步移景异、鸟语花香的旅游景区。鞍山、本溪、锦州、葫芦岛、铁岭、辽阳等地都开展了城市水土保持试点,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开展城市建设,不仅要考虑到现在,而且更要顾及到将来。我们要在建党100年之际,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奋斗目标。因此,城市建设离不开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支撑。城市建设必须接受《水土保持法》的制约并搞好水土保持。
2城市建设应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以维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城市之生命在于维护其区域的自然山水格局。因此,在城市扩建过程中,城市建设与自然景观的协调,维护区域山水格局以及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
在城市扩建和高速公路修筑过程中,山脉被无情地切割开来,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河流被任意地裁弯取直或浆砌护岸铺底,许多动植物因缺少足够的栖息之地,而面临灭顶之灾,致使大量物种不复存在,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辽宁省本溪市境内有14条山洪沟纵穿其中,在其上游100.5 km2的集水区域内47%为铁矿、煤矿的弃渣场。大面积弃渣场使这一城市曾一度成为卫星上的盲区,而且这些人造山体,稳定性极差,一遇暴雨,泥沙俱下,淤积河道及地下管线,危及下游的城市群和地区,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因此,城市建设必须维护大地景观格局的连续性,以保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大地景观是一个生命的系统,是一个由多种生境构成的嵌合体,而其生命力就在于其丰富多样性。但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毁掉了诸多独具特色已弥足珍贵和被视为荒滩荒地的乡土植物生境及其栖息地。尽管有的地方加强了城市绿地的建设,但由于过于单一的植物种类和过于人工化的绿化方式,再加上长期以来人们对引种奇花异木的偏好以及对乡土物种的轻视或偏见,使其绿地系统的综合生态效益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有的地方实行的是“塑料草皮”和“混凝土假村”的所谓绿覆盖,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地方干脆采取了“水泥板”或‘柏油”硬覆盖的办法,根本起不到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城市建设应尊重自然规律,建立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基础之上,以维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3城市建设应维护河流水系的自然平衡
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主要设施,更是地球上各种景观的连接要素。污染。干旱断流和洪水是目前我国城市河流水系所面临的3大严重问题,而尤以污染最难解决。然而,人们在城市建设中却把治理的对象瞄准在河道的本身。不惜工本裁弯取直或拦河筑坝,以求美化城市。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诸如河床浆砌衬底,多毁于沉积或冲刷;裁弯取直多因转弯半径不足或过流漫顶而失事等等。城市河流用以休闲与美化的水不在其多,而在其自然的动人之态。治河之道在于治污,而非改造河道。为此,城市建设必须维护河流水系形态的平衡关系,欲要河流改道,必须请水利专家。生态学专家进行论证,方可进行。
4城市建设应与城郊防护林体系及城市绿地紧密相结合
农田防护林网是国土生态安全的战略性工程,更是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生态屏障。在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本应重视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保护好原有的防护林网,并将其纳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之中。通过逐步丰富原有防护林网的单一树种、改善原有防护林网的林相结构,使其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但事实上,有些防护林网却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被忽视或损坏。一些沿河或沿路的防护林带,往往在城市扩建的过程中,因河岸整治、人造景观或道路拓宽而被毁掉。其他地区的防护林带也在无休止的开荒耕种或滥砍滥伐以及农用地转为城市开发用地的过程中被肆意切割或占用;使得原有防护林网的完整性及其防护功能受到严重损坏,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掀比的高楼大厦,笔直宽敞的柏汕马路,错落有致的方砖覆盖,再接题而来的便是华北地区近些年来接二连三的沙尘暴天气。
作为城市发展的长远战略,利用目前城市空问扩展的契机,建立方便民众生活、工作及休闲的“绿色”步行道已成为国际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社区内部。社区之间、生活与工作场所之间。以及休闲与娱乐场所之间的绿地,也将是对世纪头20年以及今后城市建设的追求。要达到此目标就要推倒围墙,改变旧的“单位制”城市形态的理念和习惯。围墙中的绿地是社会化工业没有完全形成时小农经济的产物,它只限围墙内的人们享用,如今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从全社会的角度出发,摒弃“单位制”的理念,开放每一块绿地以还于人民,并作为整个城市绿化系统、乃至整个防护林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城市建设与城郊防护林体系和城市绿地系统有机结合,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5田园城市模式应成为新建城区的主体
老城区改造或建设的主要模式是建立卫星城,这就使很多城市周边农村的林地或农业用地将被扩充到城区建设之中。保护林地和高产农田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田园城市模式必将成为今后新城区建设的主体,城市周边的林地及农业用地将作为城市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在当今我国城市扩建的规划和实践中,林地和农业用地是很难在城市用地范围内存在的。从现行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设计看,城市就是一个边界鲜明的土地利用单位,凡是进人城市边界以内的所有土地便成为城市开发建设用地,其中包括林地和农业用地。而这些林地和农用地会迟早被城市建设所征用,因为在现行的人们理念中城市是不能有林地和农业用地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环境意识的增强,以及随之而来的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城市形态也将要随之而改变。城乡差别也将随之而缩小。城乡边界将越来越不明显,城市周边的林地和高产农田将渗入市区,城市的机体也将延至周边农村的林地及农田之中。这不仅起到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而且还更加方便了对城市居民农副产品的提供,同时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和教育场所。因此,城市田园化应成为今后城市建设的主体。
6城市建设要保护好黑土地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
辽宁省的黑土地是全世界仅存的三大黑土地之一,过去由于对黑土地的认识不足,加上无序的城市建设,使黑上地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其原有的对城市经济建设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不复存在。如今中央领导已对此做出重要批示,并列专项资金对黑土地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进行重点治理。城市建设更应保护好世界上仅有的这三块黑土地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使祖辈给我们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经我们这一代人保护。建设得更好并留给后人。
7结论
城市建设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只埋头于对迫在眉睫的房前屋后的环境恶化的整治和街头巷尾交通堵塞的疏导,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防患未然上来。要把城市的经济建设与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的扩建,更应该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每项措施及步骤。只有这样,在建党100年之际,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姜英,敖秀红,候龙 鞍山市城市水土流失类型、特点及防治对策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1(l)
[2] 孙吉生,冯其斌,侯俊华 铁岭市水土保持治理模式初探 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2(3)
作者简介:宋国献,大学,高级工程师,现工作于辽宁省水土保持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