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丽生:黄河河口治理中的若干关系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2003年6月2日
水利部副部长 索丽生
黄河河口及其三角洲地区发展潜力巨大,在环渤海经济圈和黄河流域经济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黄河河口的治理开发,三角洲开发已列入国家“十五”发展计划纲要,并被山东省政府列为跨世纪工程,通过科学的治理开发,必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黄河水少沙多,泥沙运动规律复杂,受河势与海洋动力等条件影响,尾闾河道摆动频繁,河口治理难度较大。如何正确处理河口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着重就河口治理开发中需要注意的七个关系作一分析。
一、河口演变规律与人类活动影响
首先,淤积延伸摆动改道是黄河河口在一定水沙条件下的自然规律,应该牢记,必须遵循。其次,近代历史上黄河河口的十年一改道,实际上是客观自然规律与包括实施不同程度的河道治理措施在内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单纯当成自然规律考虑。十年一改道中有的起因于洪水破堤,有的是人工改道。洪水破堤本身就是自然规律与人类活动双重作用的结果:河道淤积,洪水位相应抬高,而又无有效的治理措施,最终导致洪水破堤。人类活动对黄河河道及河口演变影响巨大,黄河下游连续53年伏秋大汛不决口、黄河河口清水沟流路能26年稳定运用即为极有说服力的例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能片面理解为人类不干预任何自然过程;当然,违背自然规律的过度干预甚至侵害自然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在河口治理工作中,既要尊重客观自然规律,也要重视人类活动的积极影响,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平衡点。这就是所谓的“因势利导”,其中的“势”即淤积延伸摆动改道这一自然规律,而“导”即指各种以稳定流路和河势为目标的人类活动。
二、总结历史经验与注视水沙变化
历史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但是,在今后可以预见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上中游水利枢纽(如小浪底水库)的蓄水拦沙、水土保持工程的削洪减沙、引黄工程导致入海水量减少等作用的共同影响下,黄河的水沙条件将发生重大变化,入河泥沙特别是输往河口的泥沙大幅度减少成为几乎不可逆转的总体趋势。待南水北调西线的水进入黄河后,来水量将适当增加,由于这些水并非产自黄土高原,其含沙量较低,黄河河床可能会因此产生一定的冲刷,含沙量由上而下逐渐增加,但输往河口的泥沙总量仍不会像以前那么多。水沙条件的这些变化,使得黄河河口流路的频繁摆动改道等历史经验(或现象)难以重现。因此,在今后的河口治理工作中,不必过多地依赖历史经验,而应注视和跟踪这些新的水沙条件变化。
三、河口水沙条件与海洋动力因素
海洋动力因素对河口演变影响极大。长期以来,黄河河口来沙量大(上世纪后50年年均8.7亿吨),而海洋动力因素较弱(潮差平均0.61~1.13米,潮流流速约每秒1米,几乎没有潮流段,非汛期感潮段长度仅15~30千米)。因此,黄河河口表现为强烈堆积性河口,三角洲造陆功能很强,海岸线不断向外推进。事实上,黄河河口演变既受滨海区潮汐、波浪及海流等海洋动力特性影响,也与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密切相关。水沙条件(特别是来沙量多少)与海洋动力因素强弱之间的相对关系(而不是海洋动力因素的绝对数值)决定着河口演变的总体趋向。当来沙量增加时,海洋动力因素相对显弱,淤积起主要作用,海岸淤进;当来沙量减少时,海洋动力因素相对呈强,侵蚀起主要作用,海岸蚀退。近年来观测到的海岸蚀退,就是因为海洋动力因素超过了河口水沙条件的必然结果。黄河河口治理,包括评价和预测现行入海流路的使用年限以及拟定今后可能实施的入海流路改变方案,一定要充分考虑这种相对关系的变化及其影响。
四、河口演变与下游河床冲淤
黄河河口演变与下游河床冲淤关系紧密。不言而喻,河口治理不只是河口的问题,而是整条黄河治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观测资料表明,河口演变对黄河中下游河道影响很大:河口淤积延伸会抬高侵蚀基面,导致长距离的溯源淤积;反之,流路改道缩短就会引起明显的溯源冲刷。为此,必须贯彻河口治理与全河治理相结合、河口治理服从全河治理的原则,坚持综合治理,考虑总体效应。如溯源淤积到一定程度,一旦需要改变河口入海流路、缩短河道长度以形成溯源冲刷时,河口地区应该做出必要的牺牲,当然也应该同时得到相应的补偿。
五、河口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
黄河河口的治理对东营市及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河口治理要兼顾地区经济发展布局,经济布局又应总体上服从河口治理,而两者都必须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并服务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河口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充分考虑该地区的自然状况、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并与河口治理的要求相适应。为此,建议将河口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定为:建设以石油化工、高效农(牧、渔)业、生态经济林业、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城镇化、循环经济为特色的节水型生态经济区。
河口地区石油天然气和卤水资源丰富,发展石油化工的条件得天独厚。鉴于淡水资源贫乏,应严格限制高耗水产业,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控制灌溉用水量。可以凭借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发展纸浆林等速生经济林,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创造经济效益,减轻国家进口木材、纸浆的负担。以河口湿地为核心的自然保护区是该地区的特色之一,有着良好的基础,要进一步巩固扩大这一优势,维护生态系统,发展生态旅游。河口地区目前城镇化程度已经较高,要继续努力。实现城镇化,并不是简单地大兴土木,扩建城市基础设施,而是要发展地方经济,创造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农民真正离开土地。当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只剩下少量农民在土地上发展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牧、渔)业时,农民才能真正走上致富之路。
六、稳定现有流路与预留改道空间
一方面,河口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稳定黄河入海流路;另一方面,黄河水沙条件已发生了较大变化,来水来沙大幅度减少,并由此改变了与海洋动力因素的相对关系。基于这些变化,通过正确的、在合理范围内的人工干预——实施包括“截支强干、导流定向、疏浚破门、巧用潮汐、护滩定槽、用沙减沙、宽河固堤”等措施在内的综合整治方案,实现黄河河口现有流路较长时期内的相对稳定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应当为之而努力的。
从长远看,现有流路的长时间稳定又是有限度的。通过在全流域采取节约用水、水土保持、河道整治、统一调度等综合措施,特别是南水北调的水进入黄河以后,河口来水量相应增加,又可能使入海泥沙量回升。同时,黄河河道淤积依然严重,河口泥沙淤积终是客观规律。因此,从长远考虑,为有备无患,必须给入海流路留有改道空间。预留改道空间可以选择在现有的湿地、生态保护区或其他人口、经济存量较少的地区,备用流路可以基于通过上述地区的现有河道。
七、加强河口监测与开展科学研究
充足、可靠的原型观测资料是开展数学模型、物理(实体)模型研究的前提,但这方面的资料,尤其是海洋动力因素方面的观测资料目前还相当缺乏。考虑到数学模型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物理模型在相似性方面的限制、模拟技术上的难度以及其他综合因素的影响,要想马上得出准确可靠的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研究成果是不可能的。运用现代技术,加强河口演变、水文、泥沙及海洋动力因素等方面的原型监测应是当务之急,要大量积累相关资料,为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研究创造条件。
鉴于黄河河口问题的矛盾交错和特殊情况,单靠某一个单位的力量、进行封闭式的试验研究是不可能真正解决如此错综复杂的问题的。应积极筹建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相结合的、开放式的综合试验中心,以汇集国内、国际不同领域、不同单位的科研力量,开展大范围、多学科的协作研究,为黄河河口治理和三角洲开发与保护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
黄河河口及其三角洲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呼唤尽早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河口治理开发综合规划。这项规划应能妥善处理上述关系,解决河口地区洪水风暴潮威胁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等问题,理顺河口建设与管理体制,以保证河口治理开发、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