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人民日报: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成就与经验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关君蔚
 
2003年6月13日    
 
    中国政府一贯十分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并将生态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首要内容部署实施。经过5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1978年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91年实施防沙治沙工程、2001年开展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监测数据表明,仅1994—1999的5年间,全国就减少流动沙丘面积321.5万公顷,增加固定及半固定沙丘面积422.1万公顷。回顾50多年来我国防治荒漠化历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协调发展。中国政府把保护环境确定为基本国策,将防治荒漠化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先后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实施以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人口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荒漠化防治奠定了基础。
    二是完善各级政府的领导协调机构,强化荒漠化防治的组织保障。1994年,中国政府成立了“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全国防治荒漠化任务较大的14个省(区、直辖市)也相继成立了防治荒漠化协调或领导小组。2001年出台的《防沙治沙法》又明确规定,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国的防沙治沙工作;国务院林业、农业、水利、土地、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机构,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职责和国务院确定的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沙治沙工作。
    三是加强荒漠化防治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保障体系。200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防沙治沙法》确立了防沙治沙的基本原则、责任、义务、管理体制、主要制度、保障措施以及违反《防沙治沙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防沙治沙的法律。
    四是积极组织实施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生态建设工程,加速荒漠化防治工作。20多年来,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在荒漠化地区进行了规模宏大的荒漠化防治工程建设。2001年起,国家又先后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这两大工程覆盖了中国沙化地区90%以上的土地,构筑了全国荒漠化的整体骨架。
    五是依靠科技,加速荒漠化防治。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研、教育组织体系,荒漠化防治学科设置日趋科学,教育、培训体系逐渐完善。形成了以生物措施为主,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等相结合,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荒漠化防治技术思路;在荒漠化监测方面,形成了以3S技术为支撑的、以干旱和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为基础的动态网络体系;在工程布局上,实行分类施策,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在植被建设上,确立了防、治、用结合,保护优先的植被建设方针;形成了乔、灌、草结合,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技术路线。
    六是广泛宣传,提高全民的荒漠化防治意识。有关部门连续组织多层次的荒漠化防治意识与技术培训班,多次组织“科技人员科技送乡村活动”,公众的荒漠化防治意识显著提高。
    七是完善政策体系,鼓励广泛参与。国家通过安排治沙贴息贷款,引导银行增加贷款投入。实行拍卖“四荒”(荒山、荒沟、荒沙、荒地)、“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个体承包、以粮代赈”以及国家对生态公益林进行财政补贴等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荒漠化防治。
    八是积极参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框架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主办了第一届亚非防治荒漠化论坛等国际会议,主持建设的亚洲地区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网络现已接纳20多个国家入网。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