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水源区优良生态环境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2003年6月17日
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已于2002年底正式开工建设,中线工程也即将付诸实施。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非常重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曾批示,汉丹江流域水污染与水土保持工作应及早规划,纳入南水北调中线总体方案。那么,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的水土流失状况怎样?如何切实做好中线工程水源区水土保持工作?请看来自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库区及上游陕西、河南、湖北3省20个县(市、区)的调查——
水土流失现状令人担忧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期水源区以下简称水源区,地处秦巴山区,土地总面积9.73万平方公里,涉及陕西、河南、湖北、甘肃、四川和重庆6省(直辖市)12个地(市)48个县(市、区),总人口1293.57万人。据2000年统计,48个县中,28个县为国家级贫困县,10个县为省级贫困县。水源区内水土流失严重。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资料显示,水源区水土流失面积51653.75平方公里,强度以上流失面积为1.57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丹江口库区及其周边地区、汉江干流两岸和汉中盆地周边地区。水土流失主要来自坡耕地、荒山荒坡和疏、幼、残林地,其中占水源区总耕地面积三分之二的坡耕地流失最为严重。水源区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雨季。
水保工作积累了有益经验
水源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1983年以来,长江水利委员会受水利部委托,先后在区内陕西安康、商洛、汉中等地的白鱼河等5条小流域开展了治理试点。1994年开始在丹江口库区周边部分县实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1998年后,随着国债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水源区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加快。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水源区水保工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水源区治理水土流失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合理配置,综合治理,不仅保持了水土,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水土资源的集约化利用,还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水源区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将经济果木林建设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发展优势产业,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在建设基本农田的基础上,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把改善农村环境纳入流域治理范畴,促进了文明新村建设,提高了防治成效。水源区坚持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在强化封育管护措施的同时,注重农村生活能源替代工程建设。对生存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极端困难的高山区人口,采取生态移民措施,有效加快了生态自我修复的步伐。水源区在治理过程中坚持以政府推动为主。各级政府十分注重组织发动群众,采取以村、乡会战形式,推磨转圈,大规模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效果很好。
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水源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1万平方公里。与此同时,各地还初步完善了监督管理体系,大力开展监督执法,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取得很大成效。据各省调查统计,到2000年共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800多起,收取水土保持“两费”734万元,编报水土保持方案1279个,审批率达85%以上,生产建设单位投入水土保持资金达11471万元。
防治水土流失意义重大
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不仅是水源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和支撑,也是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充分发挥效益的重要基础和战略举措,意义重大,十分迫切。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是保障水源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轻洪旱灾害,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措施;是加快水源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促进全面小康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减少水源的面源污染,确保丹江口水库水质优良的重要手段。
水源区水土流失危害极大。水源区特别是汉江干流两岸和丹江上中游,山高、坡陡、土层薄、降雨强度大,高强度的水土流失可很快冲光表土,造成土地石化。水源区业已存在的大面积石化地,将是未来可能永远无法治愈的生态“伤疤”。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使耕地肥力下降,而且造成大量水利工程淤积报废、毁坏,河床不断抬高,大大降低了防洪、抗旱能力。据调查,湖北省十堰市多年来泥沙淤积导致955座小型水库报废,山塘、引水渠、提灌站和其他水利设施共减少896处,有效蓄水量减少9000万立方米。频繁暴雨与严重水土流失的交织,使水源区部分地区陷入“五年三灾”的困境。
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经济林果,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和基本农田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地方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区内的陕西省白河县就是一个通过对水土流失开发性治理,初步走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成功范例。
减少丹江口水库泥沙淤积,是中线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的基础,对保持丹江口水库优良水质,确保向首都北京输送纯净之水有重要意义。由于水源区泥沙输移比较小,丹江口水库目前的入库泥沙量并不大,这是以上游塘堰、水库和河道的淤积为代价的。据调查,陕西省安康市7座中型和小(1)型水库在12~40年间,泥沙淤积的库容平均占水库有效库容的28.8%,一些小支流上的水库甚至已被淤满。上游拦截能力是有限度的,只有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除丹江口水库的泥沙威胁和由水土流失带来的面源污染,从而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防治对策及建议
防治水源区的水土流失,有以下几条对策:
——搞好规划,明确思路。水源区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成因复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必须要以科学的规划作指导。水源区水土流失防治则既要坚持成功经验,又要全面贯彻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思路。
——加强保护,严格监督。在农村要基本普及沼气、节柴灶,大力发展小水电、太阳能,基本消除因生活燃料需求对林草植被的影响和破坏,积极开展生态移民,促进生态自我修复。要完善政策法规,健全制度,强化措施,使现有天然植被和水土保持治理成果得到严格保护,最大限度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突出治水。水源区水土流失治理必须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径流调控为主线,山上山下统筹,坡面沟道兼治,实施综合治理。
——生态优先,集约开发。实现人均粮梯和果梯各一亩的目标,促进农业走上少种、多收、高效之路;在此基础上,现有疏幼林地、荒山荒坡按生态用地规划防治,使水源区纯生态用地最大化。水源区经济林果的发展要找准优势,集约开发,转换经营管理机制,确保农民增收。
——分区防治,突出重点。将项目区划分为丹江口库周低山丘陵中强度流失区、汉江干流区间中低山强度流失区、汉中盆地及其周边中度流失区、秦岭南坡及大巴山中低山轻度流失区等4个类型区,开展分区防治。
——加强监测,注重防灾。建立以监测点为基础,各级监测机构健全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同时建立滑坡泥石流和山洪监测预警系统,占点监测预警与群测群防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针对水源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防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建议尽快启动实施水源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提高国家对水源区水土流失治理的补助标准;切实加强对水源区水土流失防治的统筹协调;积极探索补偿机制,巩固治理成果,维护水源区优良生态环境。
作者:胡甲均 张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