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对淮河流域水保生态建设的认识和建议(焦居仁)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3年6月13日    
 
    摘 要 淮河流域通过50年来的综合治理,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其成功的经验主要包括保障资金投入、加强法制建设、多种措施并举、改革管理机制等。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从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及具体做法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对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经验 建议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带,分布于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和湖北5省。多年来,淮河流域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各省、市、县的统一部署,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实干苦干,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创造了成功经验。
    一、综合防治成效显著
    淮河流域综合治理50年来,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5万km2,在9万km2的丘陵山区,兴建水平梯田60万hm2、塘坝60万座、拦沙谷坊25万座,培育水土保持林草220万hm2(其中经济林80万hm2)。这些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可增加涵蓄水能力20亿m3,每年可拦蓄泥沙1亿t。水土保持工程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为改善生态系统、治理江河、发展地区经济作出了贡献。
    根据两次全国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对比分析,淮河流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10年期间,水土流失面积由5.79万km2减少到3.40万km2,减少了2.39万km2,减少幅度为原水土流失面积的41.30%(见表1)。尤其是淮河干流上游的桐柏大别山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达到70%,这个数字远远高于全国的3.12%、东部地区的31.87%和中部地区的21.07%。
    同期淮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由占流域总面积的22.27%下降到12.54%,各省水土流失面积(指全省范围,不仅是淮河流域,下同)都呈减少趋势,河南省减少了34682km2,下降幅度为原有水土流失面积的53.56%;江苏省减少了5057km2,为55.19%;山东省减少了24682km2,为40.68%;安徽省减少了10078km2,为34.93%;湖北省减少了7641km2,为11.16%。
    从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的速度看,东部沿海省份每年平均减少3个百分点,中部省份每年平均减少2个百分点,而淮河流域平均每年减少4个百分点。遥感科学监测数据说明:无论是流失面积的减少,还是治理速度的加快,淮河流域综合防治都走在了全国各大流域的前面,其经验和做法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
    二、综合防治特色突出
    淮河水利委员会和各省、市、县的领导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广大干部群众认识明确,态度坚决,把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的观念落到了实处,涌现出一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水利部和财政部先后联合命名青岛市、黄山市为示范城市;河南省新县、桐柏,安徽省霍山、金寨,江苏省盱眙,山东省费县、五莲、临朐、栖霞、长岛、沂水、沂源和平度等13个县(市)为示范县;还有110条小流域为示范小流域。这些示范工程充分展现出淮河流域综合防治的风采与特色,为全国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1.把水土保持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贯彻落实好
    各地领导把水土流失作为我国头号环境问题,坚持水土保持基本国策,把水土保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制定水土保持规划,并且在治淮经费中专门安排了水土保持经费,1992~2001年投入基建资金2550万元,1998~2000年用国债安排了5400万元。江苏省每年用于水环境整治的资金达6000万元。安徽省每年拿出300万元搞水土保持监督工作,并且安排4000万元开展综合治理。
    2.抓好水土保持的法制化建设
    坚持预防监督、保护环境和综合治理、建设生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水土保持法制化建设得到加强,步入了规范化轨道。目前全国水土保持执法人员有5600多人,各省都公告了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简称“三区”)划分,实施了分区防治战略。对于开发建设项目贯彻落实了“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制度,仅2001年就审批水土保持方案3200份,涉及水土保持“两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2亿多元。
    3.三大措施综合治理
    工程措施、林草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因地制宜,科学配置,以小流域试点为突破口,“一个试点一个特色,一个试点一项科研”,建成了一大批精品小流域,辐射带动了面上的综合防治。一是千方百计蓄水保水,扬水用水,把水资源合理开发、有效利用这篇文章做好。如山东省沂蒙山区,河道整治独具特色,形成了“水库连水库,瀑布连瀑布”的景象;通过层层拦蓄,节节设防,水池上了山,渠道绕山转,节水灌溉,农业获丰收。二是治山治坡、治沟治川搞得好。在伏牛山区、桐柏大别山区,绿了山,富了川,建设了优质高效基本田,综合治理初见成效。河南省桐柏县郭湾试点流域,建成了“坡上景观经济林、坡中标准石坎梯、坡下鱼塘连成网、垂柳花卉镶四旁”的精品小流域,水保生态建设使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
    4.积极推行新机制
    广泛推行了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四荒”使用权,实行联户合作、大户牵头、“公司+农户”等多种开发经营形式,把机制搞活了,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为水保生态建设创出了新路子。河南省新县退休干部马辉督,在全国率先大胆租赁“四荒”地,开发建设果园,取得了显著成效。山东省蒙阴县野店镇北坪村农民群众创建农村经济合作社,集资建设水利水保工程,修塘坝,筑谷坊,打机井,植树造林,既改造了环境,又取得了效益。
    5.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青岛市和黄山市作为第一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城市,均建立了常设机构,加强了地方配套法规建设,组建了水保监督队伍。他们还制订了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和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以城市开发建设项目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和执行“三同时”制度为突破口,加大了行政执法力度,开展了示范工程建设和宣传活动。两市的工作有力地遏制了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现象,取得了初步成效,顺利通过了水利部和财政部联合组织的达标验收,为城市水保和城市水务工作作出了贡献。
    三、对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几点建议
    1.树立一个理念,明确一个奋斗目标
    树立一个理念即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明确一个奋斗目标即以水土保持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必须做好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
    2.调整综合治理两个方面的思路
    实施“人工治理+生态修复”,加快综合防治,贯彻“小范围治理、大面积保护”的方针,即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小范围地方,集中人力和物力,开展重点治理,而在山区、丘陵区则实施大面积封禁保护措施。这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种新思路,一方面要依靠人工的力量,另一方面还必须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人工治理主要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生态修复则是顺应自然规律,遏制生态系统的进一步退化,着重解决加速恢复地表植被覆盖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项费省效宏的有效措施。
    3.妥善处理生态、生活和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适应自然,节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正确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综合学科。多年的经验和教训说明,必须妥善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开拓创新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要体制创新。发挥行业管理职能,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水土保持是一项跨部门、多学科的工作,要学习陕西省延安市、贵州省毕节地区和湖北省宜昌市的经验,实行政府统一领导,由水保部门协调水保生态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规程和规范,加强质量监督和检查验收等工作。有关部门各投其资、各负其责,保证资金用途不变、渠道不乱,保质保量地完成生态建设任务。二要机制创新。深化改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四荒”使用权的改革力度。把“四荒”治理开发引导到以生态为主的方向上来。三要科技创新。开展专题研究,以科技提升生态修复。四要宣传创新,利用各种媒体和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意识和法制观念。
    5.抓好生态修复的五大环节
    一是退耕还林(草)、以粮代赈;二是封山禁牧、舍饲养畜;三是综合治理、以小促大,沟坡兼治,以下保上;四是调整结构、持续发展;五是生态移民、保护环境。
作者为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原司长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