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生态修复看西南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水多土少的自然环境,给西南大片喀斯特山区营造了得天独厚的生态修复条件——
 
张学俭
  独绿珠江源
  从昆明向东北行150公里,到达素有“入滇门户”之称的沾益县,这里是我国第三大河珠江源头所在地。副县长史新华介绍,沾益是以石灰岩为主的山区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近一半。我们想,那珠江源一定像长江、黄河源头那样满目荒凉。可流淌在马雄山东麓的珠江源竟是一片苍翠。
  史县长告诉我们,自1985年珠江水利委员会将这里定为江源后,县政府先后出台了《水土保持管理办法》、《珠江源旅游开发管理办法》等法规,将周边21平方公里范围划定为保护区,一方面严格执法,防止乱垦滥伐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利用天然降雨多的优势和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
  走进珠江源风景区,我们看到,经过10多年的封禁管护与有序开发,昔日的荒山秃岭已被多种植物覆盖。1994年底开始,沾益县委、县政府抓住珠江源的“源”字大做文章,以寻源、品源、观源、思源为主题,凭借珠江源的“山、水、树、洞、花”五大优势,投资800万元,已初步建成了以珠江源水洞为中心的七大景区。
  春夏之交的云贵高原,天高气爽。盛开的马樱花,遍地的伏地松,珠源第一瀑、霞客草堂、珠源禅寺等珠江源绚丽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使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有志双龙人
  进入贵州就进入了中国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强烈的高原山区。地处盘县,属珠江流域北盘江水系的双龙小流域是国家水利部验收评定的生态建设示范区。
  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的双龙却是另一番景象。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山歌:有女不嫁三村坡,春夏秋冬背水喝,一年收粮几背箩,整天都愁米下锅。
  1992年,双龙小流域被国家列入了重点治理项目,这一下使苦了几辈的双龙人振奋了。双龙流域总面积6.64平方公里,因山高坡陡和过度毁林开荒,形成大量贫瘠的陡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积竟达4.56平方公里。
  针对泥沙主要来源于坡面的症结,双龙流域三个村的党支部带领群众展开了不间断的封禁治理。10年来,双龙人不仅对流域内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把25度以下的缓坡地和中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稳产田。
  如今,双龙流域的植被覆盖率已由治理前的32%提高到70%,还林还草后耕地虽有减少,但人均产粮达450公斤,比过去提高了1.4倍。此外,由于改变了单一的种植结构,栽种了大片经济林果,积极发展牧业等,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过去的98元增长到去年的2000多元。
  走进农户季玉芹一家宽敞的石瓦房,她的女儿正在看电视。陪同我们的当地一位村干部说,双龙流域的生态恢复使这里的大多数农户告别了“一把泥巴一碗饭”的穷日子,现在,不仅家家通了电,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更可喜的是过去讨不到老婆的小伙子们,现在可以挑着找媳妇了。
  装扮贵毕路
  早就听说贵州修了一条由贵阳到毕节的快速路。还听说142公里长的公路两侧地形破碎,岩石裸露,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十分恶劣。
  当我们行驶在这条平坦的黔西公路时,听到的与看到的却大相径庭。窗外山峦沟壑间,一块块修整得十分精细的石坎田,一片片郁郁葱葱的小树林从眼前闪过。原来,从前年起步,沿公路两侧的5公里范围内,正在展开以生态修复为依托的“贵毕路经济文化长廊”建设。毕节地区水保办主任王兴明介绍说,这项工程涉及毕节、大方和黔西三县市的31个乡镇。从今年起5年内,要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731平方公里,林草覆盖率由现在的28%提高到44%,土壤侵蚀量减少到70%以上。他说,截至今年4月底,项目区规划治理的41条小流域中已有17条实施了植被恢复工程,140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已得到有效遏制。
  据了解,贵毕生态修复工程涉及毕节地区22个相关部门,上百项不同类别又彼此关联的工程设施。既不能各自为政,又不可群龙无首。为此,毕节地委、行署的高招是:“三统一分”。即统一规划、统一质量、统一验收、分部门实施。两年多来,在地区水土保持办公室逐年制定的总体规划指导下,林业部门在项目区抓了8个退耕还林示范点;畜牧部门兴办了13个种草养畜示范点;农业部门开展了20个科技兴农项目;水利部门修建了12处节水灌溉和人畜吃水设施;旅游部门则在公路沿线开发了“双山大峡谷”等文化旅游项目。当谈到这样做的好处时,王主任说,这使贵毕路百余公里延长线内极为分散的多种生态项目得到了有序开发,避免了过去那种“各唱各的调,各推各的磨”的现象。经过整合的贵毕路生态多样项目,形成了新的建设机制。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