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保三峡一库清水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3-6-25
本站消息(记者 人民长江报记者 周长征 特约通讯员韩凤翔) 最新实测数据显示,三峡水库每年入库泥沙由5.3亿吨降为目前的不足5亿吨。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阐明这一变化时说,近年来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他同时提出,要减少入库泥沙量,继续加强坝址上游流域内水土保持工作势在必行。
三峡工程自6月1日正式下闸蓄水后,库内水体正在变清。6月中旬,记者在库区看到,水库四周昔日大量的秃岭荒山已披上绿装,青山绿水更显和谐。
三峡库区包括湖北省、重庆市的21个县市区,总面积5.9万平方公里。由于特定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交互作用,这一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同时,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库区移民带来的城镇迁建、工矿企业搬迁等又造成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据了解,为给三峡工程的运行提供生态保障,1989年,三峡库区即被国家列入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至今已投入近5亿元进行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成为中国在长江流域实施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中投资强度最大的地区。
长江委水土保持局有关负责人介绍,1989年至今,长江委以治水为主线,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了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在三峡库区,“长治”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最新遥感测量表明,三峡库区的年水土流失面积目前已减至3万平方公里以下,较上世纪80年代中期每年3.88万平方公里的流失面积减少近两成,年均减少一个多百分点。
“长江中上游和三峡库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有效地减少了入库泥沙总量”。据专题研究测算,实施各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后,仅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区间)河流年均减沙390—480万吨。
针对三峡工程建设中出现的人为水土流失,除长江委水土保持局继续将库区列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外,该局组织开展了三峡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状况调查,并编制了专项规划,争取国家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快三峡库区生态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