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草地灾害对西部生态系统重建的影响分析(彭珂珊)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3年7月1日 
 
    摘 要 根据近几年来草地灾害给农牧业生产与人民生活造成的重大损失,系统地剖析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探讨草地灾害的成因,进而提出恢复与重建的途径,用以指导植被恢复重建和生态环境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草地灾害草地退化 生态环境
    西部草原地区是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保育极其敏感和至关重要的前沿阵地,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1.7%,在食物来源和结构改变以及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地位。然而西部草地自然条件恶劣、水肥资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生产力极其落后,单位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27。研究和扭转草地各类灾害发生,对于增强草地抗灾防灾能力,提高畜牧业水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草地灾害的发生,逐步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危害草地的主要灾害
    1.大风灾害
    风灾亦称之为“黑灾”。风大沙多是西部气候的显著特征,平均风速达3~4m/s,风沙日达75~150d/a,沙尘暴满天飞扬。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西部草原地区大风日数、沙尘暴次数都在增加,强劲的风力进行剧烈的风蚀、风积作用,为沙漠、戈壁风蚀和沙地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动能。
    2.干旱灾害
    西部草地处于内陆的干旱半干旱地带,受海洋性气候影响较弱,年降雨量50~450mm,地下水多在50~100m之下。降水量少、外来水缺和地下水深的特点,使草地生产经常处于一种受干旱威胁的不利状态。这种缺水严重的状况给牧草生长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使草地畜牧业发展常常受挫。2000年西部草地大面积的旱灾,仅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赤峰市产草量就下降90%。
    3.“三化”灾害
    我国草地“三化”(沙化、退化和盐碱化)面积达到90%,西部地区则达95%。一是沙化。我国草原沙漠化面积占总面积的58%,主要发生在农牧交错区和半农半牧区,一到春季多风季节,不仅地表散沙被吹起到处飞扬而引起草地沙化,而且挖甘草的坑作为风蚀缺口,常引起地表掏蚀,形成风蚀坑和下风向流沙逐渐堆积,出现片状流动沙丘。二是退化。土壤侵蚀是草地退化最为主要的表现形式,由于草地植被的破坏,使草地失去表土覆盖,在雨水的长期侵蚀下,肥沃的土壤大量流失,地表径流增加,河流泥沙量日益升高,下游泥沙淤积,造成河床抬高。三是盐碱化。由于人为措施不当,引起或加重了土壤渍化。盐碱化土壤占据着西部广阔的草原化荒漠及典型荒漠区,地表粗糙,群落盖度在15%~40%,草群简单,草层高10~30cm,草场因盐碱重而生长差,草质低劣。
    4.生物灾害
    生物灾害是自然和人为干扰的结果。一是鼠害。草地因老鼠密度过大而鼠洞密布,形成大量次生裸土,埋压牧草,同时因鼠啃食牧草根茎,与牲畜争食或撕咬幼畜,草地压力过重,加剧草地退化程度,影响土壤肥力,导致草地承载牧畜能力下降,进而使草地产品的水平降低。二是虫害。我国草地类型复杂多样,在不同生态类型区均有与之相适宜的虫害发生,2000年全国虫害面积达1467万hm2,仅新疆就有害虫种类150种左右,导致草原生态平衡破坏,草场退化,生产率下降。三是草害。在可食牧草大量降低时,对牲畜有害和适口性差的牧草大量侵入,使草地利用率下降。牲畜采食有毒有害植物后会引起中毒,重者很快死亡。
    5.大雪灾害
    雪灾亦称“白灾”,虽然在西部草地出现频率较小但在人们缺乏准备和无法应付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956~1995年,青海省发生大范围雪灾有18个年份,受害牲畜占总数的37%,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元人民币。
    6.草场火灾
    火灾降低了林草抵抗能力,火灾中未烧死的草场生命力减弱,极易遭受病虫害侵袭;火灾烧掉草原土壤中有机质,使氮、磷、钾等无机物变得可溶于水,很容易被雨水冲走,土壤结构遭受破坏;火灾过后土壤表层的3~6cm处温度高达90℃以上,造成动物和微生物大量死亡,蚯蚓、藻类和真菌也大大减少。
    二、引起草地灾害的原因
    1. 热量低
    西部草地4500多km2,低温低热严重制约了土壤微生物活动,延缓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进程。
    2. 降水少
    西部草地处于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雨量少,较少的水分和较大的干燥指数构成了草地发育的强限制因子。加上外来水源的匮乏,草地退化从有水源的环境较好的地方开始并日趋严重,使土壤蓄水能力变弱而加剧水源枯竭。
    3. 过垦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因盲目开垦而破坏草原1930万hm2。许多草地被垦殖,出现了大量的撂荒地和草地退化。在草地上耕垦,引种谷类作物,其土壤养分损耗速度是适度放牧的30倍,地力耗竭的加速使耕种几年后便不宜再作为耕地而被撂荒,致使沙化。另外,在草原区有许多名贵药材,人工大量挖掘也极易引起草地退化。
    4. 超载
    过量养畜,过量放牧,使牧草毫无生长养息之机。长期的啃食和高密度的践踏,使植被稀疏低矮,地表裸露,可食性牧草下降而适口性差和有毒牧草大量侵入,加剧草地退化的发展。
    三、减免草地灾害和草场恢复与重建的途径
    1.实行综合治理
    对于大风灾害,建立具有一定时效的准确天气预报系统,正确及时地测定大风的位置和强度,重点研究风灾的移向、移速、强度和天气发生突变的机制。利用气象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等高科技手段,定期进行沙尘暴的发展、势态的评估,协调好农林牧水沙之间的关系,坚决杜绝滥垦、滥伐、滥采、滥牧的违法行为。做好退耕还草工作,有计划地实行封沙育草,扩大草场比例,保护好沙区现有植被,合理利用沙区土地资源。
    对于干旱,应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科学开发草场水源,发展灌溉草场,开发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草场基本建设。
    对于雪灾,提高预测预报能力,建立监测系统。发展人工草地,增加牧草产量,弥补冬季饲草不足。
    对于“三化”灾害,通过围拦、封育、灌溉、施肥、松土、补播等措施,因地制宜养畜防灾,并实施“三化”治理的生态工程,不断加大草场的治理力度,从根本上遏制草地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逐步恢复草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对于生物灾害,根据防治对象及生态环境特点,提出相应的措施:控制鼠类的生存条件,减少鼠类的隐蔽场所,充分考虑草、畜、鼠、土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与制约关系;保护利用天敌资源,制约害虫种群数量增长,降低病虫灾害发生频率,加强生物防治的推广应用;适当利用除草剂,对一些阔叶杂草有一定效果和遏制作用,或利用杂草的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物质等控制杂草的危害。
    对于草场火灾,应始终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有火消火,无火防火,大力开展群众防火工作,深入宣传《防火条例》和用火安全知识,制定草原防火的总体规划,建立综合防火体系,实行工程防火、群众防火和生物防火相结合,建立健全各项防火管理制度,加强扑火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扑救火灾的整体水平。
    2.科学制订规划
    一要搞清草地资源现状。掌握草地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利用规划改造环境,弱化致灾因素,减轻灾害损失。二要将超载退化、沙化草原和不宜农业生产的陡坡地坚决退耕还林还草,使本地的资源开发和生态保育同步发展,封育和改良退化草地,恢复自然植被,建立人工草场,实行放牧、舍饲相结合,保护草地,集约经营。三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草地,制订不同的放牧家畜标准,使地尽其力,草尽其用。在农牧交错区,建立农林牧相结合的协调发展机制,形成一个合理的复合生态系统;在草地退化严重地段,实行封沙封育,严禁牧垦;在远离生活区且水源缺乏区,因放牧不便,可设立固定的打草场;在交通和环境良好地区,增加人工草地,解决冬春牲畜所需草料;在状况一般区,也应划区轮牧,建设草库伦。四要在能源缺乏地区,动员各方力量解决能源短缺,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煤炭运输,给居住在荒漠边远地区的群众供煤且给予一定补贴;在农牧交错地带发展沼气,或将居民点附近的宜林宜草地划给群众,鼓励营造薪炭林;在牧区,研制和推广风力发电设备,建设太阳灶等等。五要根据不同的草场,不同的能源地区,不同的牲畜种类和不同的季节,制订合理的灵活机动的草地利用指标,改善能源现状,逐步剔除因缺少燃料而砍挖搂刨等破坏草地的各类因素,弱化草地致灾因素。
    3.加大投资力度
    我国草地生产实践证明,平均增加1.5元人民币的投资,可增加4.5个畜产品单位,折合人民币6元。因此必须加强草地建设,增加建设投资,设立专项草地建设基金,建立优质高产的人工草地,提高草地承载能力,为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资金分配上,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择优投放,使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密切结合。增加建设投资的同时,改革投资的方式,设置合理的投资结构,制订适宜的经济指标。既要增加物质投入,也要增加智力投入,大力培养各级草原专业人才,提高草地管理技术水平,使资金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4.树立防灾意识
    一是积极制订各项阻止灾害产生和发展的措施。强化农牧民的抗御灾害意识,有灾抗灾,无灾防灾,减少被动应付,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建立健全测报系统,及时掌握目标动态,加强减灾器材的研制,探讨防灾途径,重视草灾科学研究。二是更新观念。变数量畜牧业为商品畜牧业,改单一经营型畜牧业为多种经营型畜牧业,改靠天养畜为科学养畜和科学种草,更新“以牲畜多少论发展,以头数论贫富”的传统思维定向。加强商品畜牧业的宣传,从出栏率、周转率等指标角度统计畜牧业的生产状况,形成一套既能反映草地境况和牧畜数量,又能反映质量和效益的完整的草地畜牧业统计指标体系。三是切合实际养畜。大力调整畜群结构,控制牧畜头数,扩大母畜和仔畜比重,同时发挥夏秋草场优势,实行季节性牲畜牧业,加快畜群周转,开发运用各种措施,使草地在不同的季节因其植物生长量的不同而承受不同的载畜量,为突破恶性循环和建立草畜协调发展的机制创造良好条件。四是综合防灾。必须提高主动性,减少被动性,将发展生产与保护草地结合起来,坚持预报与预防、防灾与救灾、自救与扶贫、救灾与保险等相结合,自觉约束自我致灾行为的产生。设立基金,建立科技服务体系,阻止滥垦乱挖。五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草原监理机构、配备人员;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强草原执法队伍必备条件建设;各级草原管理部门的罚没收入,取之于草,用之于草,不得挪作他用。六是控制人口。减少人口对草地的压力,应加强人口的区域规划,认真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率,实行有计划的移民,改变不稳定的生存条件,扩大环境容量,减少农牧业人口。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