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诸对辩证关系(张宝印)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3年7月12日 
 
    “西部大开发”,是中央对于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作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关乎到子孙后代、千秋大业的一项重大举措。面临这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除了党和国家有关必要的政策倾斜、法治保障、雄厚的物资、人才支援以及尽快适应“西部大开发”新的观念外,笔者以为,还应有一个高层次科学哲学思维的统摄和导向问题。其中,辩证思维是科学哲学思维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它是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和运动的辩证本性在人们主观头脑中的逻辑再现。它不仅以理性之光统摄人们无论从宏观抽象还是微观具体提供了一条通往真理认知的大门和实现价值创造的正确途径,而且以居高临下、高屋建瓴般的科学哲学视野规范着人们的言行并为人们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思想认识起到综合分析、理性审视、科学导向的功能。对此,笔者侧重对“西部大开发”中从不同层面存在的一系列经济过程的辩证纽结和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一浅论,以求教于同仁。
    机遇和挑战机遇和挑战,是“西部大开发”中首当其冲的一对辩证关系。所谓机遇,仅从字面看,具有或然性、不确定性。若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分析,会有不同的解释。唯心论把机遇看作是命运、纯系偶然性的碰运气,有宿命观点;旧唯物论认为,机遇是属客观存在的一切有利条件总和所形成的客观态势,更重要地在于人们从主观上如何正确认识它,对待它?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及时把握、驾驭这一大好的客观态势,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从机遇本身分析看,它既是促进人们奋进的一种内驱动力,同时却也内在地孕育和蕴含着一种挑战、一种责任、一种新的“压力”。再从“西部大开发”所处的时代条件看,它是处在当前“和平和发展”时代主题大前提下的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大空间之中,处在我国即将加入“世贸”(WTO)组织的大好前景中,其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因此,机遇和挑战并存,动力和“压力”同在,神圣的使命感和时代的责任感融合。这样,对机遇和挑战进行辩证分析,既可使人们永葆旺盛的斗志,又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从而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使人们在“西部大开发”中取得更大、更快、更好的成效。
    稳定和发展稳定和发展,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系全局性的一对辩证关系。自然也是“西部大开发”中所要牢牢把握的一对辩证关系。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稳定的结果。只求稳定不讲发展,是没有生命力、没有前途,是被动“挨打”的;只求发展不讲稳定,是经不起群众、实践的检验,也是靠不住、行不通的。因此,稳定和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水涨船高、辩证统一。所谓稳定,是指社会稳定、政策稳定、大局稳定、货币稳定、人心稳定,其中以政策稳定并体现的连续性为核心。在稳定的前提下求发展,既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时代潮流,又集中代表并体现全国各族人民最根本的利益要求。发展才有进步,“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在党和国家政策稳定、连续性前提下的逻辑必然。这同样会在“西部大开发”中闪耀着这对辩证关系所放射的真理光芒。
    开放和开发开放和开发,是“开放促开发,开发求发展,发展进一步扩大开放……”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总体思路的一对辩证纽结和逻辑环节。抓住和处理好这对辩证关系对于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总体大好局面是至关重要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整个历史事实表明,改革开放,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指引我国经济发展的指路明灯;对外开放政策是取得举世瞩目经济发展成就的令人信服的宝贵经验和法宝。面临“西部大开发”,当然仍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政策,把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摆在首位。问题在于怎样招商,如何引资?以什么样经济优势、经济资源吸引外商外资,这就要把握和处理好开放和开发的辩证关系。西部是我国资源的密集区,“西部大开发”,究竟开发什么资源、什么项目?哪些先开发,哪些后开发?以什么样的方式怎样去开发以及所开发的经济项目如何走向国际市场?如何和世界经济“接轨”等等,这些思路和规划,不仅要和开放结合,而且在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中,也应作出应有的贡献。
    人才和资源 “西部大开发”,从总体上看,是资源的开发。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复杂的浩大工程体系。既开发自然资源,又开发人才资源、智力资源、科技、教育、信息资源以及市场资源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才资源的开发是“西部大开发”中最重要的资源开发,它决定并制约着其他资源的开发。从西部地区人才资源的现状看,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人才资源匮乏。据有关资料表明:西部地区现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具备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仅占万名劳动者的92,这还不及我国东部地区相应人才的1/10。二是人才现状不稳定。人才现状不稳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里也有两个主要问题亟待解决:其一,转换人才管理机制。人才管理机制的转换,是解决“西部大开发”中人才资源问题的举足轻重的根本性问题。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人才管理机制,理所当然地应以市场为导向,其管理机制应由计划经济条件下行政隶属关系转换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主体和管理主体的双方契约合同关系,并以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为杠杆,从而使人才真正发挥“人尽其才”的作用。其二,规范管理人才奖惩制度。人才资源的开发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人才资源的管理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对于西部地区一些单位或部门管理人才的现状分析,也可分为两种:一种管理人才或领导干部,胸怀大局、任人唯贤、唯贤是举、荐贤似渴;可另一种极端少数人,却以权谋私、以我划线、任人唯亲、排斥贤能。对于前者应加大表彰奖励、树为楷模;对于后者无疑应群起而攻之甚或降职罢免。从而应创造一个使人心情舒畅、能够大显身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主导和一般主导和一般,是一对包括多层经济含义的辩证关系。处理这对辩证关系,就是通常所说的抓“大”放“小”。问题是抓“大”抓什么?怎样抓?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是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主体。抓“大”,就是要紧紧抓住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深化改革。对于大、中型企业的深化改革,重在管理机制的真正转换上,一是由外部机制的转换;二是由行政隶属关系向价值化管理目标转换。其机制转换同样以市场为导向,引入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以正确解决企业内部矛盾和外部环境的关系为要旨。对于放“小”来说,重在放开放活,充分发挥其灵活多样,诸如:承包、租赁、转让、拍买、转产、兼并等等经济特点的作用。其二,指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辩证关系。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为格局的经济结构。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公有制经济一起,如同情同手足的两兄弟,在经济发展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既可发挥公有制经济的经济优势,也可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经济特点作用。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相互促进、辩证统一。其三,是指“支柱性”经济和其他经济的辩证关系。支柱性经济,是通常说的“台柱子”经济。从西部十省、市(区)的现状分析,各省各地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起“台柱子”作用的支柱性经济。诸如:原煤、石油、天然气能源支柱经济,农、林、牧产业化支柱经济,高科技支柱经济,得天独厚的旅游支柱经济,现代化加工业支柱经济等等。整个西部地区和我国东部、中部地区相比较,又存在着资源密集的优势。因此,在“西部地大开发”中,把发挥支柱经济的优势和发挥其他经济的作用,紧密联系一起,辩证思考,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论者的科学态度。
    本省和周边本省和周边,是指处理好本省和周边省(区)的经济关系的一对辩证关系。这是处于西部地区十大省、市(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有共性即矛盾的普遍性,同时也各有其本省(区)的个性即矛盾的特殊性。从其各自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资源分布、历史现状以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科技教育等等方面,均各有所长、亦有所短。这样,在“西部大开发”的整体工程中,如何处理好本省和周边省(区)的经济关系,就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从“全国一盘棋”的全局思想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分析,对于西部各省、市(区)在“西部大开发”中,既要发挥各自的经济优势,开发项目有先有后,又应协调周边省(区)的经济关系,做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既要红了樱桃,又要绿了枇杷。除此,在“西部大开发”的整体有计划有步骤行动中,还应处理好横向联系的我国现存的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的经济关系以及其他方面的交叉经济关系和复合经济关系等等。
    开发和生态开发和生态,是指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这一问题,也是当前世界性经济发展令人关注的问题。从当前生态环境现状看,世界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诸如:全球变暖、臭氧层受损、油轮沉没、海洋污染,一些生物濒临绝迹,一些人员密集的城市严重污染等等,从而发生生态危机、生态灾难。这不仅直接影响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而且对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发展带来危害。对此,“西部大开发”,首当其冲,从对人的终极关怀出发,把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统一起来,这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眼光和宏观、整体规划的思路。从全国宏观经济的情况看,“西部大开发”,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从根本上改善了生态环境。有的省(区)并把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水资源的开发摆在首位,这无疑既开发了资源,又改善了生态环境,称得上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一举双得的大好事。
    “自力”和“外援” “自力”和“ 外援”,是指内依靠自力更生,外争取支援的一对辩证关系。这是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和对外开放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具体体现。对于西部十省、市(区)来说,也都存在内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外争取支援(外援)的共性问题。正确处理这对辨证关系,是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仅从外争取支援(外援)的不同层面看:一是和周边省(区)的相互协作、相互支援;二是争取我国东、中部地区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援;三是党和国家有关必要政策的倾斜以及大力支持;四是通过开放,争取外援。但无论上述哪种支援或外援都是外因。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事物变化的第一位原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在把握“自力”和“外援”这对辩证关系时,把思考问题的基点务必要建立在依靠“自已”力量的基础上,始终保持艰苦创业、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此基础上争取支援(外援)。只有正确处理“自力”和“外援”的辩证关系,才能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应有的巨大作用。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