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抓住机遇全面推进淤地坝建设创新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淤地坝建设是我们举全局之力而进行的重点工作,也是我局最主要的创新工作。
    一、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淤地坝对于黄河人来说并不陌生。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项重要的工程措施,在拦蓄泥沙洪水、淤地造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无论在淤地坝的理论探索还是在建设实践方面,我们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之所以把淤地坝建设作为我局工作创新的重点和切入点,主要理由有两条:
    一是淤地坝建设作为一项一举多得的重大战略性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已形成了广泛的共识。淤地坝建设对于有效拦减入黄泥沙、建设基本农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确保黄河的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淤地坝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措施所无法替代的。加快淤地坝建设步伐,是流域各省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我们黄河人多年不懈努力所期盼的。
    二是水利部把淤地坝作为“亮点”工程、黄委把淤地坝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给予了空前的高度重视。在今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汪部长将淤地坝建设列为2003年启动实施的全国水利建设新“亮点”工程之一,提出到2010年在黄土高原建设6万座淤地坝的目标。今年的全河工作会议上,李国英主任将黄土高原淤地坝系建设作为全河重中之重的工作,明确要求要采取超常规措施,务必抓紧抓好。
    作为水利部“亮点”工程和黄委“重中之重”工作的淤地坝建设,对于我局来说,意味着一个十分难得的大好机遇,必将对我局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天予不取、反受其殃;时至不迎,反遭其累。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
    一是任务重。按照目标,到2010年黄土高原将建设6万座淤地坝(其中骨干坝1万座),到2020年,将建设淤地坝16万座(其中骨干坝3万座),这样大规模的淤地坝建设,历史上是空前的。同样,流域规划等前期工作的规模也是空前的。
    二是要求高。社会各界对淤地坝建设抱有很高的期望。部、委对淤地坝规划等前期工作高度重视,要求拿出一个高水平、高质量的流域总体规划,同时,还要组织、协调和指导各省区完成省区规划。
    三是时间紧。为便于新一届政府及时决策,上级要求流域及各省区规划务于2月底前完成并上报。从去年12月底下达任务起,工作时间不足3个月,且中间还跨春节。同时,部分坝系的可行性研究、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探索研究及年度实施方案等也要同时完成。
    四是淤地坝规划、设计等许多理论、技术还不完善,基础资料缺乏。
    特别是4月份以来“非典”疫情的大面积蔓延,给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和影响。
    常规的工作方式、工作程序和组织形式,已远不适应任务的要求。因此,要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关键在创新,出路在创新,希望在创新。
    二、创新的主要措施
    我局把淤地坝建设创新作为系统工程统筹考虑、全面整合,采取了以下创新措施。
    (一)整合全局的技术力量,超常规地完成淤地坝建设规划等前期工作。
    按常规,完成这样大的流域规划,一般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在这种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不允许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必须采取超常规的创新措施。为此,我局采取了“三集中、三同时”的措施。“三集中”即人员集中、时间集中、办公集中。人员集中——集中了全局的技术力量,抽调了流域各省区的部分业务骨干,参加规划等前期工作的人员有近200人(次)。时间集中——集中时间,春节不放假、加班加点开展工作。办公集中——所有规划人员统一在西安集中办公。“三同时”即内业与外业同时进行、流域规划与省区规划同时进行、规划与可行性研究同时进行。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按上级要求,按时完成了相关任务。全流域的规划于2月15日完成并报委,经委审查修改后,于3月5日上报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于3月10日对规划进行了审查。6月11日,水利部召开第四次部长办公会,审查通过了《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规划》。同时,还完成了47条坝系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其中我局完成了3条小流域示范坝系和21条坝系的可研工作)。
    (二)未雨绸缪,全面开展了建设与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
    由于淤地坝的投资主体、建设与管理主体的多元性,加之量大面广,建设与管理的规范与否,是淤地坝这一战略措施得失成败的关键;同时,建设管理对于我局来说本身就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须进行建设与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和探索。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参与部、委组织的建设管理若干办法、规定的制订。代部起草修订了《水土保持骨干坝技术规范》等。
    二是以局属工程建设局为主体,围绕如何参与淤地坝特别是示范区、示范坝系的建设管理,怎样当好建设项目法人,如何实施“三项制度”,如何管好、建好项目,管好、用好建设资金等问题,开展了全面、细致的内外部调研,召开了不同形式的座谈会,制订了一系列相关的办法、制度,在建设管理、施工、监理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
    三是围绕淤地坝的建设与管理,对基层水保站内部全面整合,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水保站如何参与建设管理,如何履行部分建设项目法人职能,作了认真探讨,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实施意见并逐步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我局在淤地坝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尽管一些办法、制度还不完善,但积累了经验,为下步建立科学规范的淤地坝建设管理体系打下了一定基础。
    (三)以“数字黄河”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展水土保持的技术创新。
    建设“数字黄河”、“模型黄河”是世纪之初委党组确定的重大战略性举措。淤地坝建设给我局开展以“数字黄河”、“模型黄河”为主的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一是在规划、可研和设计的内外业工作中,全面利用了近几年最新的遥感成果和“3S”等先进技术,开发了部分规划、设计软件,提高了科技含量和工作水平。另外,针对淤地坝建设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我局科技人员准备在淤地坝规划设计技术、先进筑坝技术、监测评价体系、建管模式等课题方面作深入研究,并着手实施。
    二是为了更直观、形象地反映沟道地形地貌和筑坝过程,开发了延安市麻庄流域坝系工程三维可视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流域现状三维浏览,具有查询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等级、坡度以及植被覆盖度等功能,是将遥感、GPS定位、三维模拟等先进技术应用于淤地坝建设管理的一次新尝试。同时,初步建立了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基本情况数据库和查询系统。
    三是“模型黄土高原”建设方面,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典型小流域测验体系、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计算机仿真系统和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监督监测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开展了原型观测典型小流域的选点工作。
    四是以淤地坝建设为契机,强化基层水保站的科研职能,推进科技创新。在深入细致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将基层水保站逐步建成国内一流的水土保持基础观测、应用技术试验、研究推广基地的实施方案;调整、重组了基层水保站的科技力量,着手组建一支精干、稳定的科技队伍。
    (四)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调整工作部署,积极扎实地推进淤地坝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4月份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给我局整个工作部署造成很大的冲击和影响。陕西省出现“非典”病历51例,其中确诊12例,疑似39例,我局南北两院的两邻均出现了“非典”病人。从4月下旬至5月,我局实行了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办公形式,集中力量开展了淤地坝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工作。
    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计划、财务、建设管理、监理等方面的内部培训学习,组织编写淤地坝系列培训教材,为开展多层次、大范围的淤地坝技术培训做准备。
    二是制定了治沟骨干工程坝系建设管理、单项工程验收等办法及《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综合治理项目建设管理规程》,完成了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概算软件的开发工作。
    三是出版了《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坝工程设计技术》,组织全局40多名技术骨干,加紧编写《淤地坝系列丛书》。
    四是按照部、委的要求和部署,有重点地开展了淤地坝基本知识的宣传。举办了淤地坝宣传专刊,正在制作“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展览”宣传展板。
    三、下步工作打算
    尽管淤地坝建设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创新仅仅是第一步,很多方面才刚开了个头,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淤地坝建设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下一步,我局要按照委统一部署,继续在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人力创新上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第一,全面启动淤地坝建设,尽快建成一定数量的沟道坝系。同时,初步建成几个具有较高水平的淤地坝科研、监测和观测基地。
    第二,基本建成以淤地坝为中心的规划设计、基础研究、监督监测、建设管理、标准规范“五个体系”。
    第三,初步建立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影像、图形、基本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和应用服务平台,开发小流域管理信息、淤地坝管理信息等软件系统,为实现淤地坝建设管理现代化目标而努力。
    我们相信,在委领导下,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必将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为治黄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