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水土保持专家推崇土地利用“三三制”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3年7月10日 
 
    科学时报西安7月8日讯(记者王百战)著名水土保持专家,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卢宗凡通过赴陕北进行实地考察,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陕北米脂县高西沟村20多年来实施的土地利用的“三三制”模式,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今后应该走的道路。
    所谓“三三制”模式,就是指农、林、牧三业用地各占1/3。从1958年开始,高西沟人民就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坚持不懈地治理穷山恶水,山、水、田、林、草、路统一规划,梁、峁、洼、沟、坡、堰全面治理,一手抓平地改土,一手抓造林种草,跳出了广种薄收的恶性循环,闯出了一条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路子。到1978年,基本形成了农、林、牧用地各占1/3的土地利用“三三制”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基本做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196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报道了高西沟的经验。1965年全国农业展览会介绍了高西沟的治理事迹,被誉为“陕北高原上的明珠”。
    现在的高西沟,全村126户,522口人,总土地面积4平方公里,农耕地2154亩,其中水坝地、台地260亩,水平梯田760亩,用材林660亩,经济林980亩,灌木林1000亩,草地400亩,即人均耕地4.1亩,其中人均水坝地、台地、梯田1.95亩,人均用材林1.26亩,人均经济林1.9亩,人均灌木林和草地2.7亩。其基本农田与林(包括用材林和经济林)、灌、草(灌木+草地)的比例为1∶1.6∶1.4。
    卢宗凡在他最近完成的《陕北生态环境建设特点与典型模式分析》调查报告中指出:“高西沟村几十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就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今后应该走的道路。我们应该大力宣传这一令人信服的典型,使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做得更好,并以此促进陕北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发展。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