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钱正英院士谈探索治黄新思路:重新认识黄河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江夏
2003年7月3日    
 
    要研究治理黄河的新思路,就需要重新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黄河
    50多年来,治理和开发黄河的各种科学技术手段确实大大进步了,不论建坝、筑闸、疏浚、扬水,都可以大规模地进行。在黄河上完成的许多业绩,都有很高的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就单独的一件事、一种要求,我们都可以办到,如:以小浪底为代表的控制洪水和泥沙的枢纽,以龙羊峡为代表的大型水电站,以人民胜利渠为开端的下游大规模的灌区,下游河道的整治工程以及水土保持中的许多创举……但是,我们对黄河从整体上的认识,却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以致一些措施互相发生矛盾,在治理开发过程中发生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从整体上遭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
    进入21世纪,在黄河的治理开发已达到现有水平的今天,我们应当冷静下来,进一步从整体上认识黄河演变的客观规律和趋势,从而慎重决定今后的主攻方向。
    黄河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它的淤积过程,也决定了它必然是一条地上河
    应当说,进入人类历史时期的黄河,其基本自然条件至今没有很大改变。从气候条件上说,黄河流域跨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其中大部分是半湿润区,其降水量不仅在年内,而且在年际间,都变化很大。水科院水资源研究所曾将全国上世纪90年代每一年的年降水量200毫米和400毫米的等深线加以比较,得出一个认识:我国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摆动的幅度不算大;但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摆动的幅度非常大。在干旱年代,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可能从半湿润区转变到半干旱区的范围。从地质条件说,黄河流域的绝大部分是黄土高原,基本的地质过程是移山填海,冲刷黄土高原,塑造华北平原。黄河的功能,就是把流域内的水资源和泥沙资源,输送到华北平原和大海。因此,黄河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它的淤积过程,也决定了它必然是一条地上河。
    在人类开发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的过程中,加剧了水土流失,在下游为了开发华北冲积平原,筑堤束水,形成黄河下游在各个时期的流路。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必然造成这条河道“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通过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人们在下游以“宽河固堤”、上宽下窄的河道和不用堤防束缚的河口,来尽量延缓它的淤积,尽量减少它的决口,尽量延长它的每一条流路的寿命。
    随着治理力度的加大,黄河泥沙有所减少,但黄河的水量也显著减少,导致下游河道的萎缩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对黄河的治理开发力度的加大,上中下游的社会经济大大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用水大大增加,水土流失逐渐治理,人工和天然植被也不断增加。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主要是:虽然黄河泥沙有所减少,但黄河的水量也显著减少,甚至水量减少大于沙量减少,特别是中小洪水显著减少,从而导致下游河道的萎缩。
    黄河流域水资源形成的机制是:天然降水首先为天然和人工植被吸收,然后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为社会经济用水消耗,最后剩下的才是进入河流的径流。根据国内外资料,在半湿润区,天然和人工植被(包括农作物)的年蒸腾量大约是300—400毫米,植物生长期内的降水量如在400毫米以内,很可能全被植物吸收,而不产生多少地表径流。如遇连续干旱年,多年生植物为维持其生长,往往吸收土壤内储存的水分,形成较深的干土层,使以后年份的径流系数减少。生态环境改善后,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的用水增加,这属于人类活动的间接影响。
    由于以上各种影响,近年来在进入黄河下游沙量减少的同时,径流量也同时减少,特别在雨季降水量不太大的时候,径流量的减少更为显著,大大降低了发生中小洪水的机遇。
    从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报告可以看出,黄河汛期水量比重的减少幅度甚至大于汛期沙量比重减少的幅度。分析表明,各种开发治理措施,对黄河水沙关系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影响,黄河下游产生“二级悬河”等问题,其症结还在于进入下游河道水沙条件的变化。
    研究今后的黄河,不是我们主观愿望要它怎么样,而是按照客观合理的发展,它可能是什么样,根据客观的可能条件,努力使它比较符合我们的要求
    由于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现在的黄河不同于过去的黄河,今后的黄河也将不同于现在的黄河。现在提出的下游河道各种主攻方向之所以不能统一认识,是因为所提出的各种主攻方向,是基于对今后黄河的各种不同预测和设想。我们应当首先统一对黄河今后水文特性的认识,根据它的水文特性,来设计它的中枯水、一般洪水、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的通道。
    对今后黄河下游的年均水量将是多少,需要加以预测并制定必要和可行的对策。在年均水量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汛期水量的可能变化。黄河下游河道的情况并不单独决定于来沙量的减少,而是决定于水沙条件的搭配。水土保持必须大力开展,但对于实施水土保持后,入黄泥沙减少的程度以及对下游河道的影响,必须与入黄水量的变化、入黄水沙搭配的可能情况统一研究,才能对下游河道的变化作出正确预测。
    总的看来,今后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减少的幅度和对水沙搭配的影响。要研究增加黄河水量、特别是增加黄河下游汛期水量的可行性。目前国家已确定以“南水北调”作为补偿北方水源的重要对策。因此,在研究黄河下游河道问题时,也应研究利用“南水北调”的东、中、西线,代替或补偿黄河流域的一部分用水,从而改善黄河下游河道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近年来水土保持工作改变了思路,通过少量必要的人工措施,为大面积退耕休牧创造条件,从而利用自然力量恢复植被,取得了突破性的效果。整治黄河下游河道,也要尽量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研究如何更好地运用自然的力量,因势利导,“与自然和谐共存”,使我们的人工措施做到事半功倍,而不要事倍功半,更不要无效投入,甚至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总之,我们要按照黄河的特性,替它量身裁衣,打造一条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下游河道,包括河口。我们要以科技创新的精神,把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