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陈雷副部长讲话全文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加快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 在“长治”工程第十五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水利部副部长  陈雷
(2003年7月28日)
 
                        
同志们:
    今天,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第十五次会议在邓小平同志故里——四川省广安市召开。借此机会,我代表水利部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江流域广大水土保持工作者表示亲切的问候!
    刚才,宣读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省长张中伟同志发来的贺信,四川省人民政府陈文光副省长和广安市委谭力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向我们介绍了四川省和广安市水利水保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四川是我国西部的人口、经济大省,也是水利水保大省,在西部大开发和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四川省各级党委、政府对水利和水土保持工作高度重视,在落实水保目标责任制、探索开发性治理机制、推广坡面水系技术和水土保持科技应用等方面,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树立了典型,提供了经验,广安市就是其中的代表。
     广安市人民政府、云南、江西和四川省水利厅作了很好的发言。熊铁同志所作的工作报告,全面回顾了一年来“长治”工程建设情况和取得的成效,明确了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的目标和任务,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下面,我就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谈两点意见。
    一、总结经验,充分肯定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成效
    1998年以来的五年,是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受到高度重视、水土流失防治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五年来,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各项方针和政策,认真实践水利部党组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了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概括起来,主要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成效。
    第一,以创建大示范区为突破口,“长治”工程建设进入整体推进的新阶段。为适应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展的新形势,长江水利委员会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2001年起,实施了创建“长治”工程大示范区的新举措。两年来,大示范区建设得到长江上中游重点防治区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响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四川省广安市将完善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创新治理机制作为大示范区创建的着力点,对水土保持、中低产田改造、天然林保护等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形成合力,一个以城市美化、乡村发展、农民致富为目标,点、线、面相结合的大示范区已初步形成。贵州省毕节地区大示范区建设,推行“政府主导、水土保持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机制,把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自我修复、科技推广示范等融为一体。江西省修水县的大示范区建设,通过山坡高标准开挖水平竹节沟和山沟修建谷坊等工程防护体系,混交种植乔灌草等生物防护体系,实现了土不下山、水不乱流、泥不出沟的目标。云南楚雄州、四川达州市和凉山州、甘肃陇南地区等大示范区建设也都取得了明显进展,在生态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大示范区建设体现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展思路和管理机制的创新,为社会力量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搭建了平台,对加快“长治”工程建设,推动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第二,以落实“三同时”制度为重点,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进入规范化轨道。目前,长江流域已初步形成了水土保持部门依法行使监督管理职权、监督管理体系健全、执法行为规范的局面。一批国家重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得到落实,三峡工程补报了水土保持方案,对西气东输、渝怀铁路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对长江干堤加固、兰成渝输油管道等工程的水土保持设施进行了专项验收,启动了长江源头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的难点取得重大突破,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得到显著加强,提高了全社会保护水土资源的意识,有效地防止了人为水土流失。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提供了经验,对推动全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以保护优先的理念为基础,通过封禁治理实现向生态自我修复的跨越。将封禁治理作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是“长治”工程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方针,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近几年来,长江水利委员会及流域内各省(市)认真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及时调整水土保持工作思路,在13个省的51个县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以水土流失相对较轻的地区为重点,以政策法规为保障,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路子,通过封育保护、舍饲养畜、建设基本农田、发展农村能源和生态移民等措施,实现大面积的生态自我修复,丰富了封禁治理的内涵,积累了经验,实现了从封禁治理到生态自我修复的跨越,取得了明显效果,涌现了四川巴中市、江西安义县等一批典型,为大范围开展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加快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不断完善水土保持建设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近年来,“长治”工程加大了改革力度,水土保持机制创新迈出重要步伐。云南省在实施“长治”工程中,率先推行群众投工承诺制,既解决了农村税费改革新形势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群众投工问题,又为群众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管理创造了条件,使小流域综合治理更加符合群众意愿,与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结合得更加紧密。这一做法已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进行推广。四川、重庆、江西等地在水土流失治理中推行业主开发模式,使农民不仅能从土地租赁中获得可靠的收益,而且还能通过参与治理获得一定的劳务报酬,既满足了业主规模经营的需要,又为农民提供了增收的新渠道。同时,各地还积极推行资金使用公示制和治理成果产权确认制等制度,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具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二、再接再厉,全力推进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了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对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做好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发展较为集中的区域,也是资源开发强度较大的地区。搞好长江流域特别是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不仅关系到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尽管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水土流失防治任重道远。当前,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已下闸蓄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全面开工建设,金沙江水能资源梯级开发也已列入国家计划。因此,防治水土流失,减少进入长江干支流及重要湖库的泥沙,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南水北调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前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按照今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和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的部署,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开创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局面。为此,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抓住重点,加快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的重点在上中游,重中之重是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中下游、三峡库区和陇南陕南“四大片”,以及洞庭湖、鄱阳湖“两湖地区”。要在继续搞好并加大“长治”工程建设力度的同时,启动实施一批以水源保护为目标的水土保持工程。当前,要把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丹江口库区的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作为重点,抓紧做好前期工作,尽快启动实施。同时,各地也要根据实际,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关系全流域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并积极做好前期工作。
    第二,强化管理,提高“长治”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效益。“长治”工程是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骨干工程,必须始终抓实抓好。要继续按照分期规划、突出重点、逐步推进的原则,按项目区进行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组织实施和建设管理,改变按县分投资、分项目的做法,调整布局,集中投资,规模治理,做到治理一片、见效一片,发挥一片的规模效益。要结合水土保持工程的特点,积极推行基本建设管理的各项制度,规范管理,进一步提高“长治”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效益。
    第三,注重效益,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双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与水土流失治理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水土保持工程的布局、措施、标准和管理方式都要有所创新,要关心治理区群众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做到情为群众所系,利为群众所谋。一是把解决水土流失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在搞好坡面水系建设的同时,加强塘、坝、池、窖等小型水源工程建设,集蓄利用雨洪资源,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为发展高效农业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奠定基础,为大面积封育保护创造条件。二是切实做到水土保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把治理与开发的结合点放在培育符合当地资源与经济发展优势的产业上,把主要精力用在示范引导和搞好服务上。三是推行产权确认制度。通过落实治理成果产权,从政策和制度上保障群众治理开发的合理权益,确保群众通过参与水土流失治理能实现增收致富。
    第四,夯实基础,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稳步发展。当前,要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规划。根据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要求和新情况,抓紧修订和完善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规划,以及各配套专项规划,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长江水利委员会和流域内各省(市)也要把规划工作作为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二是搞好效益评价工作。“长治”工程实施多年,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价,今后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效益评价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三是搞好监测工作。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建设已经启动,长江水利委员会和各省(市)要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与要求,落实配套经费、办公场所、监测场地和人员力量,抓紧实施。同时,要加强监测工作的统一管理,有计划地开展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发布年度水土流失状况公告,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服好务。
    第五,依靠科技,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平。从总体上看,我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相对滞后,科研机构与队伍不稳定、科研和技术推广经费短缺、科技成果转化慢低、重复研究和低水平研究等问题较为突出。必须采取措施,切实加强水土保持科技工作。一是编制全国及流域水土保持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有计划地解决水土保持科技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二是加强水土保持科学试验与研究工作,以现有试验站为重点,搞好水土保持试验站建设,根据水土保持工作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试验研究工作,对水土保持治理模式、水土保持生态技术标准、生态用水等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建立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机制,提高水土保持的科技含量。三是建立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促进水土保持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推动传统水保向现代水保的转变。四是加强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水土保持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六,深化改革,增强水土保持的发展后劲与活力。水土保持事业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依靠政策和机制,调动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管护的积极性。一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采取承包、拍卖、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吸收社会投资,逐步形成社会办水保、全民办水保的局面,建立水土保持良性发展机制。二是积极推进大户和业主治理,培育水土保持产业,提高治理质量与效益。同时,要研究相应的政策措施,从机制上确保治理区群众从国家的扶持中真正得到实惠。三是根据中央农村税费改革关于取消两工的规定,从合各地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效投劳形式、国家投资补助方式、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不断增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发展后劲。
    同志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水土保持形势喜人,任务艰巨。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记“两个务必”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开创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局面,为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满足生态需求,再造秀美山川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