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牧区草原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规划》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为保护草原生态创建新思路
2003年7月1~2日,水利部水规总院在京主持召开专家审查会,审查通过了《全国牧区草原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规划》。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出席会议并强调,草原生态恶化已成为危及国家生态安全和牧区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
分区研究解决方案
根据各地自然地理特征、草原类型和水土资源条件,规划将全国牧区分为6个大区,分别为:东北牧区、内蒙古高原牧区、蒙甘宁牧区、川滇牧区、新疆牧区、青藏高原牧区。
规划分别根据6个牧区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牧区草原生态与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当前全国牧区水资源与开发利用潜力,提出了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布局,提出了牧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提出了牧区水利工程规模、总体布局、战略重点和资金投入。规划还回答了牧区水利工程应采用什么样的运行管理模式,规划实施过程中需要采取什么样的配套保障措施等一系列问题。
生态与经济实现双赢
规划理出了一套发展牧区水利保护草原生态的基本思路:
一是恢复草原生态必须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通过采取措施,在稳定牧业生产的前提下,把超载的牲畜从天然草场上退下来,把人和牲畜从生态严重恶化的区域移出来,缓解草场的生态压力,使大面积天然草原得到休养生息。
二是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必须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传统的畜牧业主要靠增加天然放牧的牲畜头数来提高牧民收入,不仅效益低下,而且对草原生态造成严重破坏。要实现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畜牧业的路子,使天然草原的载畜量得到合理控制。
三是发展牧区水利是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草原生态自我修复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保障。开展以灌溉饲料为主要内容的牧区水利建设,集中解决牲畜的饲草料供应问题,结合舍饲、半舍饲等措施,对牧户承包的大面积天然草原实行围封轮牧、休牧和禁牧。
几个行之有效的模式
规划根据全国各地在发展牧区水利保护草原生态方面的试点经验,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模式:
一是现有工程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充分挖掘现有工程的潜力,投资省、见效快,在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地区,效益显著。
二是新建节水灌溉饲草料地。常见的有家庭灌溉草库伦、联户灌溉饲草料地和灌溉饲草料基地等3种模式。
三是对现有耕地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灌溉饲草料地与生态移民。近年来一些地区开始实行结构调整,通过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将部分现有耕地改造成节水高效灌溉饲草料地,种草养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些草原生态严重恶化的地区,采用了异地开发、生态移民的模式。
四是人工改良草场灌溉。兴建一些简易的水利工程,发展人工补灌改良草场,是特定地区、特定条件下提高饲草供应能力的一种经济可行的方法。
作者: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