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淤地坝 通向小康路(中华环保世纪行)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人民创造出的一种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增产粮食、帮助群众致富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王莹 原正军
    黄土高原上的群众形象地说,淤地坝是流域下游的“保护神”,解决温饱的“粮食囤”,改善生态的“奠基石”,脱贫致富的“钱袋子”。
    昔日旱涝不断,今日水从人愿
    用“水贵如油”、“十年九旱”来形容黄土高原的缺水毫不夸张,雨量时空分布的极度不均使这里无雨时闹旱灾,有雨时闹洪灾,可谓民不聊生。为了填饱肚子,农民不得不向山要粮,四处开荒,水土流失日益严重,陷入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淤地坝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其拦蓄地表径流、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的有利因素,为缓解山区人民生活生产用水困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甘肃省定西县曾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定西的苦,苦在干旱缺水,定西的瘠,源于水土流失。自从有了淤地坝拦泥造田,蓄水灌溉,农民纷纷告别了费时费力的坡耕地,种起了村边的高产田。据统计,1亩坝地的生产能力胜过10亩坡耕地,能解决两个人的吃饭问题。过去吃不饱,穿不暖,天天为温饱挣命的定西人,如今家家有余粮,户户有余钱,人人有余闲。他们在坝地里建起了蔬菜大棚,在庭院里搞起了舍饲养畜,引进了先进的薯条生产线,发展起特色高效产业,走出了一条耕种、养殖、加工多位一体的致富路。
    “有水就有希望,有水就有绿洲”。宁夏西吉县是典型的老少边区,最稀缺的就是水资源。祖祖辈辈疲于找水的西吉人瞅准了建设淤地坝的巨大效益,坚持不懈苦抓苦干,目前全县淤地坝工程年均蓄水量达到2400万立方米,使17个乡、86个村、4.6万人、2万头大家畜的饮用水困难得到了解决,西吉人彻底告别了花上一整天时间、走上十几里山路挑水喝的历史,每年仅节约群众拉水费用就多达3600万元。有了淤地坝,西吉人在不足全县1/5的耕地上生产出全县1/3的粮食。
    如今的西吉不但不再为饮水犯愁,更念起了淡水养殖的致富经。西吉人以坝系工程为依托,利用坝里的常年蓄水,大力推广水面养鸭、水中养鱼、坝库周围种植芦苇的立体开发模式,共发展水面养鱼1200亩,年产鲜鱼3.8万公斤。
    昔日荒山秃岭,今日亮丽风景
    淤地坝系工程建设,使水资源得到深度开发利用,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水浇地面积的增加,使大量的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群众“保命田”有了保证,对自己的将来充满了信心,退耕还林草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坝系工程是西吉最亮丽的风景,成了周边群众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每到大礼拜都有成千上百人到各坝库区钓鱼游玩,特别是远近闻名的党家岔震湖,通过加固维修,芦苇种植,水面养殖开发,环湖40公里道路的修通,如今已是绿树成荫,鱼鸭遍湖,成为最具旅游开发潜力的景点之一,吸引了不少区内外的游客。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淤地坝的建设不只改变了山区的生态环境,更改善了投资环境,为山区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陕西省延安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恶劣的生态环境一度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然而长期的坝系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坡面的退耕还林,如今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
    昔日坐等救济,今日抢抓机遇
    有人说,西部穷,穷在人的观念。多少年来老区人民习惯了吃救济粮,领救济款的日子。淤地坝的坝顶成了沟通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桥梁,把深山沟里的老百姓推向了市场经济的洪流,推进了与时俱进的行列。
    淤地坝不只改变了生态环境,更改变了山里人的思想观念。农民群众从淤地坝建设中得到了实惠,受到了启发。延安市宝塔区的九沟淤地坝,在开工初期就召开全体村民大会,从280元起价拍卖,最后由一村民以6000元购得该坝20年的使用权。个人投资、集资入股、承包租赁已成为农民参与淤地坝建设经营的有效途径。
    今年党中央对淤地坝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年初的农村工作会上明确提出了“采取淤地坝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号召,水利部将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列为“亮点工程”之一,各地干部群众纷纷表示出抢抓机遇,加强淤地坝建设力度的迫切愿望,淤地坝工程正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