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论点:生态修复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生态修复的做法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
生态修复最有效最省钱
石元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建设既要人为治理,更要重视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后者更为快捷有效,也最省钱。
生态修复是“以地养地”的模式
蒋高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恢复生态学”的新理念,就是将一块土地封闭起来,不耕种、不放牧而形成自然群落,利用自然力进行生态恢复。自然力恢复与人工相比,成本可能只需要百分之一,但恢复的效果相同甚至更好。以发挥自然的力量为主,在已经严重退化的土地上实行禁耕禁牧,在少量的、小范围的人工高效地上生产牧民饲养牲畜所需要的饲料,从而使大面积的天然草地获得喘息,达到自然修复。这被称为“以地养地”模式。
生态修复是水土保持理念的创新
胡甲均(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局长)生态修复新思路的提出,不是对过去水土流失防治经验和做法的否定,不是要降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地位,更不是要用其代替人工治理,也不意味着要减少投资,而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和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辩证关系的新认识,是在认真总结我国过去几十年水土保持工作经验,加深对水土流失防治规律认识基础上,水土保持理念的创新。
水土流失可通过直接的人工措施得到治理,也可通过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自然消除,但不是所有的水土流失都适宜或有必要采取人工措施治理,也不是所有失去的植被都能够或非要重新恢复不可,而是要尊重自然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
要将生态修复的理念融入到整个防治实践中
熊铁(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是中国从几十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得出的宝贵经验。
要从当地自然、区位和生态的实际出发,确定开发的方向、增长的方式和发展的途径,把谋求发展的思路、开发建设的行为和实现增长的方式真正建立在不造成新的破坏、新的流失和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要将生态修复理念融入到整个防治实践之中,要将行之有效、深受群众欢迎的沼气池、节柴灶建设,舍饲养畜,塘堰、溪沟整治等纳入水土流失治理措施范围,丰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内涵,拓展水土保持的外延,使水土流失防治体系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纽带、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保障。
此外,水土保持部门要从政府的角度和全局的高度来编制水土保持规划;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将全社会的行为引导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