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保卫“中华水塔”三江源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水孕育着生灵万物,水是中华民族文明之源
  长江、黄河、澜沧江3大江河,千万年来不倦地向东和向南滔滔流淌,滋润和养育着中国大地的风华万物,催生出灿烂的中华三河文明。追根溯源,我们要感谢上苍,感谢伟大的青藏高原三江河的发源地。然而,在不知不觉中,三江源的生态在急剧恶化,长江水土严重流失,黄河频频出现断流,澜沧江也是危机重重……“拯救三江源”的呼声终于响起,一个划时代的世纪行动拉开了序幕。
  河湖和动植物的渊薮宝库
  不久前,笔者赴青藏高原采访,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见到了管理局的局长李若凡。李若凡局长身材魁伟,人很热情。见面后,他向我介绍了三江源地区壮丽奇伟的山川美景、众多的湖泊河流和极丰富的高原动植物种资源。他说:“我可以骄傲地告诉你,三江源地区是块高原宝地,也是全中国的‘水塔’!”他掰着指头对我说,“三江的源头都在青海境内,这个地区有4大特点: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米;是世界高海拔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有珍稀野生动物80多种、植物2000多种;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面积相当于两个山东省;当然这里也是三江全流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对三江流域中下游甚至南亚关系重大。”
  三江源位于青海省南部,总面积约31.8万平方公里,占青海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4.1%。地理上,这个区域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以山地为主,峰岭绵连,到处是峡谷冰川,海拔在3335-6564米之间。区域内的主要大山脉有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昆仑山及其支脉阿尼玛卿山等。这里属典型的青藏高原大陆性气候,寒冷、日夜温差大、空气稀薄。独特的三江源生态造就了世界上最大面积高海拔湿地生态景观,这里河流遍地,湖泊密布,沼泽众多,雪山和冰川比比皆是,异常冷峻神奇。
  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发源于三江源区玉树州治多县境内,源头在唐古拉山北麓格拉丹冬雪山的姜根迪如冰川,雪山融水形成沱沱河源头。长江在青海境内干流长1217公里,流域面积11.35万平方公里,积水面积多在4000米以上。第二大河黄河,发源于玉树州曲麻莱县境内,源头在麻多乡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什各雅雪山。源头是由5条地下水源较丰富的泉水汇集而成,叫卡日曲(南源),海拔4900米,这是近年国家河源科考调查后专家们重新认定的黄河正源(而此前一直以中源约古宗列曲为其源头)。卡日曲与约古宗列曲、扎曲(北源)3源合汇后流入扎陵湖,再经鄂陵湖而出,成黄河主干滔滔东去。黄河源在青海省域的长度为1959公里,流域面积16.72万平方公里。澜沧江为重要的国际河流,下游为湄公河,它在流经我国西藏和云南后,中下游流经缅甸、老挝、泰国和柬埔寨。它发源于玉树州杂多县境内,源头在扎青乡的果宗木查雪山。澜沧江源在青海域的长度为448公里,流域面积3.74万平方公里。以上3条江河的水源补给区,主要是玉树地区的杂多县、治多县、称多县、玉树县、曲麻莱县及果洛州的玛多县6县。
  三江源是世界上湿地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和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其天然湿地分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3大类,共7.33万平方公里。河流湿地,主要是由长江、黄河和澜沧江3大河流的干支流水系及其河床型湿地构成,境内有大小河流多达180多条,总面积达1607平方公里,出省界水量:长江占25%,黄河占49.2%,澜沧江占15%。湖泊湿地,由三江源的1.6万个大大小小湖泊构成,总面积0.51万平方公里,其中水面在0.5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188个,总面积1986平方公里,最著名的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依然错、多尔改错等,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沼泽湿地,是缘于多年冻土层发育和大量冰川雨雪积水而形成,面积达6.66万平方公里,著名的有星宿海沼泽、当曲沼泽、扎阿曲沼泽等。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高寒生态环境,三江源孕育了极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据青海省林业局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向笔者提供的资料显示,三江源地区有野生维管束植物87科471属2238种,约占全国植物种数的8%;在野生经济植物中,仅中药材就达400多种,著名的红景天、雪莲、冬虫夏草、贝母、大黄、藏茵陈、黄芪、羌活等,遍地皆是。三江源的野生动物和珍奇动物也很多,兽类有8目20科85种,鸟类16目41科237种,其中与湿地有关的水涉禽43种,两栖爬行类7目13科48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一级保护动物有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雪豹、金钱豹、白唇鹿、黑颈鹤、金雕、玉带海雕、胡兀鹫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盘羊、藏原羚、黑熊、马麝、猎隼、秃鹫等。
  高原生态发出悲切呼唤
  记者在青海走访中了解到,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等原因,生态极为敏感和脆弱的三江源原故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态和环境恶化的局面已很严重
  各种湿地面积在急剧减少。据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工程研究所的冰川和江河源区生态环境研究专家王根绪研究员介绍:“冰川水是三江源地区的主要补给水源,但冰川在急剧退化,仅1993-1995年两年因表面减薄和末端退缩,就导致冰川下流水量减少7亿立方以上,其后情况还在发展。冻土也在继续退化,现在比九十年代减少了1成约16万平方公里。”冰川专家们称,长江源格拉丹东的岗加曲巴冰川的冰舌部从1970年以来,年均后退25米。黄河源头也一样,冰川萎缩,雨雪补给年渐减少,以至黄河源头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水位下降了2米以上。全国湖泊最多的“千湖之县”玛多县境内原有4000多个大小湖泊,现在只剩下2000个。据黄委会水文水资源上游局(兰州)提供的观测资料,自1960年以来玛多县黄河沿处已经断流7次,断流时间最长的2000年一年内就断流2次累计122天。在去卡日曲和约古宗列曲的沿途,我们已经看不到过去到处都是的那些小溪小河,无数干涸的河床无奈地躺在那里,星宿海众多的水泊大为减少,另一些曾经碧蓝得惊艳的湖泊,干涸成褐色的泥炭湖盆裸地,像一块块秃斑,看上去令人心焦。
  草场退化和沙化日渐加重。三江源地区是整个青藏高原沼泽湿地的主要分布区,历史上这里的高原草原草甸水草丰美,是自然原始的生态“处女地”,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但现在已不可同日而语。据采访黄委会水文水资源上游局得知,上世纪七十、八十和九十年代3个卫星图片显示:扎曲下段与约古宗列曲之间沙漠范围明显扩大并拉长,原没有沙漠的玛多地区,从九十年代起已出现大片沙漠(沿黄以北);卡日曲、扎曲、约古宗列曲及扎、鄂两湖一带原有的高寒草原化草甸,现已大部变成了干黄的稀疏草原。又据三江源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若凡掌握的数据,三江源的草地已经有50-60%的比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同上世纪五十年代相比,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了30-50%。玛多县县长杨英告诉记者:“黄河源头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草场平均退化速度比七十年代增加了1倍多。”我们在曲麻莱县玛多乡走访时看到,这里的草原也大面积退化枯萎,一些地方满目是“黑土滩”而极少绿草依在。在长江源头沱沱河一带,沿岸的草甸也大不如前,随处可见枯草裸地,甚至沿途时见沙迹和采矿留下的一处处开挖地伤及沙砾堆。据青海省林业局提供的调查数字,三江源区“黑土滩”面积现在已达到了119万公顷,沙化面积达到253万公顷,且每年仍以5200公顷的速度在扩大,荒漠化速度由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的3.9%增至八十至九十年代的20%。
  由于水源减少,湿地萎缩,生态迅速恶化,加上过牧、垦殖和采矿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破坏,三江源地区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据青海省水利局和林业局的调查统计,三江源区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44多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11%,其中长江、黄河、澜沧江各为1万、1.55万和0.87万平方公里。据悉,水沙化的土地每年向长江和黄河输送的泥沙就达1亿吨。长江源沱沱河一带至通天河流域尤是重灾区,当地牧民说:“沱沱河早先是清清的,现在变浑了,水也小多了。”据通天河直门达水文站的人讲,这个位置测定的年均输沙量已经超过了950万吨,并还在增加。三江源湿地生态的整体萎缩和退化,还严重影响到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安全和发展,中科院高原生物研究所称约有近15-20%的动物物种已受到严重的生态威胁,这个比例明显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各类植物物种也在逆向演变。此外,鼠害的猖獗也为三江源地区雪上添霜,青海林业局数字,三江源地区的鼠害面积已达3.24万平方公里,占到三江源总面积的10.34%。曲麻莱县玛多乡和玛多县鄂陵乡的牧民们向我们介绍,他们那里严重的鼠害区每亩草场足有近300个老鼠洞,大片大片地草场被破坏。玛多县的鼠害面积已达65%,达日县也是鼠害的重灾区,已达50%过700万亩,有的地方1亩地鼠洞多达五六百个。走在桑日麻、特合土乡的草原上,脚下到处是鼠洞和“黑土滩”,这是达日县受害最严重的乡。而来到县城吉迈镇,我们看到四处是当地和外来的沦为乞丐的牧民,县民政局的人介绍,4000人的吉迈镇至少有1000人是“生态难民”。
  由于三江源地区基本都是藏族贫困牧民区,除了放牧没有别的生财之道,因此区域内天灾人祸导致的生态恶化,为三江源地区的藏族群众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苦难,大量人口重又退回到原始的游牧生活方式,有些人甚至永远地离开了原生存地而不知去向,有些乡村人口的统计都出现了困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第一富”的玛多县,当时全县牧民年人均收入曾连续3年高居全国首位,而现在这个县因生态急剧恶化已变成了著名的国贫县,30%多的牧户靠走牧勉强维持生活,不少人赶着畜群到外县外乡租草场放牧,甚至有些人租都租不起就偷着到人家的草山上去放牧。走在草原上,时见赶着瘦弱的羊群在无目标流浪的一家家老小藏族牧民人群,那疲惫憔悴、凄楚可怜的样子令人心酸!在鄂陵湖北部的简易县乡公路旁,我们碰到一个叫扎西的牧民,他就是举家离开扎陵乡自己的家到这里租牧的,一脸的沮丧和无奈!扎陵乡的领导忧心忡忡地说:“守着扎陵鄂陵两湖没草场,全乡外出走牧的牧民已经达到40%,群众的日子都过不下去了,今后这领导不知怎么个当法?”
  要全力拯救“三江源”
  无只木不以成森林,无点滴不以成江河。三江源是中华民族的“水塔”。“水塔”有了危机,是全中国人的不幸和灾难。因此保护三江源,是全中华民族需形成共识的大事!
  三江源的生态危机,首先引起科学界的关注。1999年国内水资源专家对澜沧江进行了一次大型综合考察,之后提出“保护三江源”的紧急呼吁,引起了国家的重视。
  2000年5月23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省级)正式成立。当年7月22日,江泽民主席亲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题写了碑名,8月19日,国家林业局和青海省政府在玉树州通天河桥畔举行了隆重的立碑仪式,3位少年儿童带着从三江源不同地段采集来的水和土,与国家和省的领导一同种下了代表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3棵象征树。李若凡局长告诉记者:“之后,国家林业局投资130万元,组织专家对三江源地区又进行了一次大型的科学考察,并由国家林业规划设计院做了最后的规划。”他激动地说,“值得高兴的是国家已经把三江源作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1号工程’,要投入25.2个亿的巨资来建设。”据他介绍,为了加快建设进度,2001年国家林业局已先期投入了1700多万元。2002年,国务院又批准三江源为国家级保护区。
  规划中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5.23万平方公里(不含可可西里),占青海省土地面积的21%。保护区分为6大块18处,有核心区(封闭区)、缓冲区(半封闭区)和过渡区(开放区),核心区3.12万平方公里、缓冲区3.93万平方公里、实验区8.18万平方公里。保护区涉及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和海西5个自治州的15个县,区内人口7.6万,主要为藏民。保护区主要功能,是保护三江源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恢复和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及水资源的洁净和持续补给,认识和掌握这里自然环境演变规律,以持续发展和合理开发。三江源区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不到0.8人,还有大片的无人区,是比较有利于实施保护的。据称,保护区建成后,将与青海可可西里、西藏羌塘和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连成一片。
  近十来年,青海省曾在三江源地区陆续进行过一些水土保持工作,三江源保护区成立后,建设保护步入正规,力度明显加大,3年来已取得可喜进展:据李若凡介绍,2001年开始的保护区纪念碑四周的绿化,包括封山育草7000亩和植树造林700亩,现已全部完工。黄河源和长江源的全面禁牧已开始实施,舍饲圈养正在推行之中;3.12万平方公里的核心保护区,已开始实行永久性封育,区内7222牧业人口,除安置少部分作管护人员外,其余牧民由国家按有关政策在实施生态移民;保护区18处核心区的管理站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4处于2002年完成,2003年又有新站投入建设,进展顺利。同时,一批休牧育草、退耕还林、天然林和天然草场保护等工程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之中。
  尽管如此,专家们称,三江源因是自然条件恶劣、生态极为脆弱、贫困度又很甚的地区,保护和治理的难度非常规想象,三江源的生态危机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治理是长期的事情。专家们提出,国家应考虑建立上中下游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补偿机制,实行全流域统一利用、保护和管理,因为河流是全流域人民的公共财产。全国政协委员任震宇建议中央政府成立“江河统一管理领导委员会”,以有计划地统盘使用水资源,并集资支援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另一些专家在2002年8月首次喜马拉雅地区高原湿地保护国际研讨会(新疆)上建议:鉴于三江源的生态恶化非常迅速,治理保护建设应当加快步代;要加大投入力度,依靠国家依靠全国的力量实施湿地保护工程;借鉴国际上通行的生态效益补偿办法,建立专项基金,使“建设者受益,享用者尽责”的原则得到体现;加强国际合作,开展三江源湿地生态科研工作,尤其优先开展与保护区建设管理有关的一些科研项目;尽快制定湿地保护的专门法律法规,依法有效实施保护。      
  养育了中华民族的三江源,是美丽而受了伤的我们的伟大母亲。行动起来吧!尽我们每个人的一份力量,保护三江源,保卫“中华水塔”,让她魅力永存,生命不息!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