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给大地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在7月28~30日召开的“长治”工程第十五次工作会议上,水利部副部长陈雷要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全面加快水土保持步伐,实现水土流失防治思路由传统水土保持向现代水土保持转变。结合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情况,本期我们对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力量,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这一新思路进行诠释。
  从人工治理到让“大地休息”
  在过去几十年的水土流失治理中,人们对“植树造林、造福子孙”“向沙漠进军”等口号耳熟能详。但经过实践证明,在长不出树的地方种树,在长不出草的地方种草,往往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徒劳,多数只能无功而返;而只有顺应自然条件,把现有的森林、草原封育保护好,才是最经济和事半功倍的明智之举。
  为推进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2000年水利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力量,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工作思路,并围绕这一思路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和措施,各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从人工治理转变到注重生态的自然修复,经过近两年的实施,在“长治”工程实践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理念已深入人心,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长治”生态修复工程的成功实践
  2001年9月,长江流域正式启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第一批试点工程,在长江流域10个县(市)实施。主要是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在3年内实现大面积水土流失的初步治理和生态恢复,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据介绍,该项目实施以来,各项目区因势利导,按照试点实施方案,在生态修复的机制推动和政策保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分别采取了经济林果抚育管护、病虫害防治、“以气代柴”以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等辅助措施,推动了工程的顺利实施。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而项目区的农民也纷纷从中获利。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结合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争创“生态家园示范户”活动,鼓励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以煤代柴、以电代柴、以沼气代柴、以太阳能代柴等形式,达标验收后由区政府命名“生态家园示范户”,目前已有300户基本达到标准。
  与此同时,各地还积极将自然修复理念融入重点防治之中,人工直接治理与创造条件依靠自然修复并重,走出了一条防治水土流失的新路子。贵州大方县在顺河小流域开展结合封山育林的舍饲养畜试点工作,提出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的口号,2002年养牛38头,实现利润3.6万元,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做到了鸡鸭上山,牛羊进圈,从而达到了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任重而道远
  截至2002年底,“长治”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7万平方公里,被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该工程以规模大、质量高和效益好成为我国生态建设工程最成功的项目之一。
  在“长治”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总体上并没有根本性改观。资料显示,目前长江流域还有近50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同时,目前开展的治理,主要是针对面蚀问题进行的初步治理,对于滑坡、泥石流和崩岗这些侵蚀强度大、产沙量高、治理难度大的特殊流失类型治理尚未展开,人为水土流失尚未全面得到遏制,上中游地区还有200多个贫困县没有摆脱水土流失的困扰,长江流域水土保持任重而道远。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