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亮点工程照亮小康路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3年8月26日
 
  “宁种一亩坝地,不种十亩坡凹地”,这句在宁夏山区广为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当地群众对淤地坝的钟爱之情。2003年,水利部把淤地坝作为“亮点工程”进行重点建设,为淤地坝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日前记者在宁夏山区采访,看到这里一道连一道、一层接一层的淤地坝布满山沟,已成为山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多种模式建  挡水又拦沙
  在隆德县记者了解到,水利水保部门根据当地的水土条件,从打坝入手,逐级开发沟道及沟岸两侧的坡地,形成了“沟道拦泥挡水,台地平田种粮”的沟道治理模式,促进了沟道的开发建设。仅后河子一条小流域,已经建成淤地坝7座,并且又有新的坝体开始启动,构成了“头坝挡泥撞,中坝挡水冲,底坝淤蓄收”的淤地坝系。
  在西吉县葫芦河流域上游,水利水保部门通过在主沟道内自上而下建设骨干坝和在支沟内修筑淤地坝,实现阶梯形治理开发,层层设防,节节拦蓄,使洪水就地“消化”,坝内淤泥风干后变成了农民的肥田。在这里记者看到,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依托,拦蓄工程与旱地高效农业技术相配套的水保型农业基本骨架已经初步形成。
  盐池县青山沙地闭流区的淤地坝建设,坚持以开发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为切入点,通过“层层设防,上截下拦”的办法减少土壤侵蚀量和向下游的输沙量。此外,他们还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将汛期拦截的洪水转化为地下水,使其周围和下游的地下水埋深减小,增加地下水量。当地农民吴长峰看到沟道淤泥积沙、地下水量增加的好处后,于1998年在三道坎沟道里建了3座水坝,近两年又连续建了4座水坝。一家4口人利用7座水坝、24亩水面发展沟道养鱼,走上了致富路。
  海原县水利水保部门在园河流域利用“流而不失”“就地入滞”的用洪用沙原理,探索出了“五库一坝”和“四级生产坝系”模式。具体做法是:上库拦洪排清,补充地下水位;中库调洪、拦泥压碱,改善水质;下库滞洪拦泥,补充下一级水库灌溉用水;在园河水库引蓄上游的泉水和水库排放的水量,保证灌溉用水;库下有4座副坝,再增加一座水库,沟道坡角处修建4级分洪埂,充分拦阻洪水。“五库一坝”联合运行后,年拦蓄洪水800万到1200万立方米,发展库灌区3万亩,机井灌区1.5万亩,亩产粮食400公斤左右,农民年增加收入54万元,还解决了1.67万人的饮水问题。
科学规范管  铺就致富路
  宁夏在淤地坝工程建设中,始终严把规划、设计、审批三关,坚持“以效益定项目、以项目定投资、择优扶持”的原则,工程建设严格实行“三项制度”。工程开工实行审批制度,工程施工实行质量监督制度,要求建设单位在工程开工前办理质量监督证书,对淤地坝工程建设实施全过程的政府质量监督。工程开工后按照“政府监督、法人负责、监理控制、企业保证”的原则确保施工质量。工程完工后,由质量监督单位出具工程施工质量认证,方可移交管理部门投入运行。自治区水利水保部门不仅加强对淤地坝的建设管理,而且特别重视坝系竣工投入生产后的运行管理,积极推行规范化管理,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实行分级管理,同时采取灵活多样、各具特色的管理方式。
  据调查,到2002年底,宁夏共建有淤地坝1.6万座,总投资9170万元,每年减少入黄泥沙4000万吨,增产粮食1亿公斤以上,治理区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抗灾减灾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淤地坝建设不仅成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根本途径,也成了“林草上山,粮田下山”的保障措施,同时为全面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