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工程(十三)---高原沟壑绿满川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记甘肃省定西县花岔流域淤地坝坝系建设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孙太旻
花岔流域坝系
坝系建设退耕促进
花岔流域淤地坝
汹涌浊流澄碧浪,涟涟清漪入长川;林茂粮丰遮不住,高原沟壑披翠绿;库坝清泉鸳戏水,野生动物遍迁栖。这一幅美丽的图画,描绘出了定西县花岔流域淤地坝坝系建设所带来的喜悦┄┄由此可以想象到淤地坝建设对未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改善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如果说花岔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设在全国闻名遐迩,殊不知他们在沟道淤地坝坝系建设方面,也走出了一条颇俱特色的成功之路。
花岔流域位于甘肃省定西县东部,距离县城1OKm,是祖厉河水系二级支流,属典型黄土丘陵沟整区第五副区。流域内多年平均气温5℃,年均降水量380mm,且主要集中在7-9三个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流域内包括青岚乡的大坪、车门川、花岔、郭川、青岚和口镇的松川、凤翔镇的上台、响河共三个乡镇8个行政村,3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327户,5917人,流域面积79.40Km2,人口密度为74.52人/Km2。流域内现有农耕地63019亩,其中基本农田33473亩,人均5.66亩,造林30960亩,种草20640亩,治理程度为71.43%。
——长期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支离破碎的沟壑地貌
该流域在古代侵蚀的基础上经历了长期的现代侵蚀,形成了切割严重的梁峁和沟谷,地形、地貌十分复杂。流域内共有大小支毛沟26条,总长194.30km,沟壑密度2.4 km/km2,沟壑面积13826亩,占流域总面积的11.6%。主沟道长11.25 km,平均沟道比降1/86。多年土壤侵蚀模数为6700t/ km2,径流模数2万m 3/ km2,年侵蚀总量53.20万t。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地形起伏大坡度陡,黄土可蚀性强;二是干旱缺水,植被覆盖度差;三是暴雨集中,降雨强度大;四是人为活动的影响和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水土流失的形式主要以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为主,风力侵蚀极其微弱。水蚀从暴雨开始,产生面蚀径流汇集,顺坡而下发生沟蚀,致使沟头继续前进,沟岸扩张, 重力侵蚀加剧,形成支离破碎的地形地貌。
——水土保持实践中认识到了坝系建设的重要
从建国初期,花岔流域的人民群众就开始了水土保持治山治水工作,并从多年的水土保持工作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了淤地坝建设的重要性。自70年代开始掀起了打坝的热潮,先后在流域内建成淤地坝26座,但由于没有科学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所建工程坝址布设不合理,施工管理不规范,加之土法上马,工程质量差,使已建工程无法抵御暴雨洪水的袭击,经常出现水沙骤下、连续垮坝现象,扩大灾害情况,被人们称之为“连锁反应”和“零存整取”。
1983年定西县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水土保持八片重点治理区后,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专门成立了水土保持工作站。1984年花岔流域被定西县列为水土保持重点小流域,并确立了以沟道治理为重点突破,先后从县水保经费中拿出96.53万元,一边培训技术人员,一边进行施工建设。1984、1985两年在流域内建成淤地坝12座,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4.13 km2,总库容416.26万m3。这是定西县花岔流域打坝逐步走上正规的开始,为以后治沟淤地坝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l986年定西县被列为黄河上中游地区骨干工程建设重点县,该县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在工程布局上,本着“从上到下,全面规划,大小结合,骨干控制,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优化配置、注重效益”的原则,按照流域面积、沟道比降、沟道库容等确定建坝位置,先后对郑家坪、高家坪等淤地坝进行了加高维修。截止目前,流域内共有淤地坝工程15座,总控制流域面积57.17 km2,总库容830.91万m3。
——通过淤地坝坝系建设使农民群众得到了极大的实惠
10多年来,通过科学规划和精心施工,坝系建设使花岔流域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大大改善,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群众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并从中得到了极大的实惠。
1.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
坝系工程建设使流域内的保土保水能力明显增强。截止现在,15座淤地坝,已经受住了多年的洪水冲刷和暴雨袭击,均都安全运行。据初步测算,工程设计总库容830.91万m3,已拦蓄泥沙294.15万m3, 淤地963亩,淤积总量占设计拦泥库容的65%。下泄泥沙得到了有效的拦蓄,极大地减轻了水土流失对下游居民社会生产活动的危害。同时,坝系工程的建成,抬高了沟道侵蚀基准,稳定了沟坡,控制了沟床下切和沟岸扩张,为促进流域内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以坝代路,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坝系工程建设,修通流域内道路5O多km,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乡镇通汽车村村通农用车,从根本上改变了千百年来人背畜驮的现状。三轮车、拖拉机已成为流域内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有效地促进了流域内商品交换和经济的发展。据调查,流域内现有1327户农户中,拥有三轮车、四轮农用车862辆,另有132户农户办起了小型加工厂,电磨、电焊、农机维修、日杂百货等个体经济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其经济收入极为可观,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
3.拦泥淤地,发展灌溉,促进退耕还林(草)
淤地坝建设不仅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项重要措施,而且也是实现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的重要基础工程。20世纪80年代花岔流域被列为重点流域进行综合治理起,坝系建设就与梯田建设、荒山绿化齐头并进,共同发展。90年代起花岔流域开始大搞坝系农业建设,完善渠系配套工程,充分利用沟道坝地和工程蓄水,先后建成了以种植、养殖为主的日光温室1310座,塑料大棚380座,发展沟道两岸川台水浇地800亩,坝地120亩,坝地亩产比早川地增产50%以上。旱涝保收的坝地面积不断增加,促使当地农民逐步改变广种薄收这一传统的农作方式,自觉地将陡坡地退下来还林还草,发展多种经营。流域内已完成荒山造林29562亩,退耕还林(草)1986亩。地少了,但人却富起来了,农民把眼光投向最实惠,能赚钱,风险小的集约化经营上来,寻求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使其成为农民鼓起钱袋子的重要源泉。据统计,流域内群众参与圈舍养殖、特色种植的农户有1181户,占全流域总户数的89%。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参与了劳务输出,仅此一项每个农户可获得2000元以上的经济收入,成为农民群众自主择业、治穷致富的有效途径。
4.拦洪蓄水,解决人畜用水
全流域1327户,2654头大牲畜,3981头猪,在建坝前全靠人工水窖供给,一遇大旱,人畜饮水要到十多里外的地方人挑畜驮,每天户均需要一个劳力去解决吃水问题。坝系建成后,流域内再没有发生过人畜用水困难,仅此一项,每天就节约劳力1327个。由于水源充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也得到了满足,不仅改善了农村群众卫生条件,而且也促进了山区精神文明建设。同时,每年向流域外调水50万m3以上,灌溉面积2000多亩。1998年新建312国道穿过流域,田家河工程当年卖水收入就达8000多元。
5.发展养鱼,增加经济收入
在郑家坪、包家庄、郭川、牟家川、田家河等坝库投放了10万多尾鱼苗,现已进入捕捞期。包家庄坝一次给省军区卖鱼就获得4000余元的收入,最大鱼重达3kg,长势喜人。同时,由于花岔流域邻近县城,每遇星期天和节假日,钓鱼游人非常多,实行收费管理,统一垂钓,既丰富了城区人民的生活,又增加了管护人员的收入,调动了当地群众建坝、管坝的积极性。
——通过淤地坝坝系建设与管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科学规划是前提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坝系工程建设的首要前提。它对坝系的安全运行、使用寿命、效益发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坝系规划上,自80年代以来, 根据本流域自然条件、社会情况,实施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优化配置,同步到位。在梁顶山峁造林种草,山腰缓坡兴修梯田,沟道川台地进行覆膜种植、建设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山谷沟头以谷坊为主,在侵蚀活跃的支毛沟布设以拦泥减沙为主的淤地坝,在比较开阔平缓的主沟道中布设以拦泥蓄水为主的骨干坝。
2.领导重视是关键
花岔流域坝系工程建设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定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把该项工程当作解决定西县半干旱山区群众人畜饮水、用水和灌溉的主要水源,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解决群众温饱,带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实现稳定脱贫的“致富工程”,同时也是实施"水保立县"战略的排头工程和示范工程。县政府专门成立了花岔流域水土保持治沟工程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由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成员由水保、水利、财政、林业、畜牧、农机和有关乡镇领导组成。在关川河指挥部设立了正科级建制的工程科,编制12人,主要从事治沟骨干工程坝系规划、坝址勘测、单坝设计和施工技术指导,配合领导小组开展工作。县政府同时还出台了《定西县水土保持治沟工程建设使用办法》,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流域坝系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3.发挥效益是基础
坝系工程的生命力在于工程建设效益。十几年来,该流域的政府领导一直注重工程建设效益的生成和发挥,从选址开始就特别注重坚持选择淹没损失小,淤地面积大,保护农田多,受益人口广的原则,在满足工程建设管理运用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群众尽快受益。同时,兼顾流域内坝系效益的整体发挥,以最小投资、最小损失,获取最大效益。因此,花岔坝系从开始建设,当地群众不仅十分欢迎,而且每座淤地坝,村、乡保证投入300个义务工,无偿解决土场占地和工程毁树问题,坝址周围划拨15亩农地供水保部门育苗、建设塑料大棚等发展第三产业,解决职工菜篮子问题。
4.落实管护是保证
为了提高管护人员的责任,坚持"谁受益,谁管护"和"以坝养坝"的原则,待每一座工程竣工后,都移交于乡村管理,并确定了管护人员,签订管护承包合同,实行制度、人员、目标、责任、待遇五落实,保证工程持续利用。各乡镇根据不同情况所付管护资金也不同,高的每年给管护人员付报酬300元,最低每年给管护人员付报酬200元。同时,县水保部门和还确定专人管理,建立工程档案库,配备专用摩托车,对已建工程定期不定期地巡回检查,督促乡村对水毁工程进行维修。
忽如一夜春风来,边地桃花梨花开。淤地坝项目的实施,为黄河治理创造了难得的大好机遇,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提供了重要保障。展望未来,一个林茂粮丰、鸟虫鱼兽四处可见的黄土高原正在向我们走来,黄河的“心腹之患”将会得到彻底根治,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绿满川的景象将为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