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黄土高原治沟骨干工程建设实践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3年9月22日
 
    摘  要  治沟骨干工程是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1986年开始专项建设,经过试点、示范和规模发展,为改善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开发利用水沙资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17年的建设实践,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技术和管理体系,为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建设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  骨干工程   专项建设   实践   成效
    治沟骨干工程亦称骨干坝(骨干淤地坝),相对一般淤地坝而言,由于其建设规模大和防洪标准高,在小流域中起着上拦下保骨干控制作用,成为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工程措施。1984年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主持编制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专项规划》,1985年国家计委批复原水电部《关于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列入国家专项计划的请示》,将治沟骨干工程列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作为小型项目管理,1986年开始专项建设。
    一、建设过程
    第一阶段:1986年至1990年为“七五”试点建设阶段。这一期间建设范围仅限于陕西、山西、内蒙古和甘肃4省(自治区),主要开展了建章立制、规范化试点工作,先后编制完成了《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暂行技术规范》《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建设和管理规定》等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七五”期间,共安排治沟骨干工程322座,占17年工程建设总数量的21.1%。
    第二阶段:1991年至1995年为“八五”重点建设阶段,建设重点是无定河、三川河、黄甫川、窟野河、秃尾河、孤山川、县川河、延河8条重点支流,布局范围扩大到黄河流域8省(自治区)。总结试点经验,提出了以小流域为单元,沟坡兼治进行坝系建设的思路,以效益定项目以项目定投资。加大骨干工程科研力度,积极推广水坠坝技术。重点建设期间,共安排治沟骨干工程530座,占17年工程建设总数量的34.7%。
    第三阶段:1996年至今为规模发展阶段。这一期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治沟骨干工程作为一项水利基础工程,建设范围和力度不断加大,建设规模达每年200~300座,建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坝系样板流域。项目建设特点:一是注重前期工作,加强了项目储备;二是进一步规范管理,出台了一系列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对工程的立项、审批、实施与竣工验收等作了严格的规定;三是创新机制,推行了以工程建设监理为主的“三项制度”改革。规模建设期间,共安排治沟骨干工程676座,占17年工程建设总数量的44.2%。
    二、建设概况
    截至2002年底,在黄土高原地区共安排治沟骨干工程1528座,其中新建工程1137座,旧坝加固工程391座,涉及流域7省(自治区)30个地(盟)、130个县(旗)。工程布局80%集中在侵蚀模数在5000t/km2·a以上的多沙粗沙区,90%以上的工程分布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至第五副区,涉及面积大于1000km2的重点支流31条。骨干工程在各省区、各类型区、各支流分布情况分别见表1、表2、表3。
 
 
    三、建设成效
    已建成的1528座工程总控制水土流失面积9992km2,建设总库容15.13亿m3,其中拦泥库容8.49亿m3,工程总造价5.33亿元,其中国家补助投资3.46亿元。可发展灌溉面积2.55万hm2,保护下游川、台、沟、坝地1.98万hm2,可淤地1.45万hm2,拦泥约11.5亿t。
    1.有效减少入黄泥沙,延缓了下游河床淤积速度
    据多沙粗沙区典型小流域观测资料,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约60%的洪水泥沙来自于沟道,而该区有0.5~3km2的沟道7.3万条,沟壑密度达5~6km/km2,兴建治沟骨干工程,将洪水泥沙就地拦蓄,是实现黄河“河床不抬高”的重要途径。据已验收的1073座治沟骨干工程统计分析,已拦泥沙约2.78亿m3,平均每公顷坝地拦泥12万~15万t,若按1/2粗泥沙淤积河床计算,减少下游河床淤积1.4亿t。山西省三川河流域水文观测对比,经过治沟骨干工程和淤地坝建设,1987~1996年在平均汛期降雨量与1967~1976年十分接近的情况下,年输沙量减少了51%,年减沙0.08亿t。
    2.上拦下保骨干控制,提高了小流域防洪标准
    工程建设认真总结了过去几十年打坝经验,针对现有淤地坝大多数工程已经淤满、设计标准偏低、无系统的排洪设施的实际,在功能设计上,利用骨干工程滞洪库容调蓄暴雨洪水,提高了小流域的整体防洪能力,保证下游淤地坝的安全生产。1989年7月21日,内蒙古准格尔旗降了特大暴雨,川坝地水毁严重,处在暴雨中心的川掌沟流域平均降雨118.9mm,暴雨频率为150年一遇,流域内12座治沟骨干工程共拦蓄洪水593.2万m3,缓洪514.8万m3,削洪量达89.7%,保护了下游260hm2坝地和340hm2川台滩地的安全,减灾效益达200多万元。
    3.加快退耕还林还草,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骨干工程坝系建设使坝地、水地等基本农田逐年增加,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坝地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抗旱能力强,亩产可达千斤,是梯田的2~3倍,坡耕地的5~6倍。通过淤地和发展灌溉,有利于变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促进退耕还林还草,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内蒙古东胜市阿布亥流域,1996年开展了坝系建设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成治沟骨干工程12座,建设淤地坝和谷坊35座,修筑堰道3.2km,淤地105.33hm2,开发水地200hm2,使流域内人均坝地达0.1hm2,退耕大量的坡耕地,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向集约型农业和效益型畜牧业转变,流域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不足千元增加到2100多元,形成了米粮下川、林草上山的新格局。
    4.提高水资源利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短缺,汛期降雨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每年有20亿~100亿m3暴雨径流难以利用。治沟骨干工程建设,有效拦蓄坡面径流,防治洪涝灾害,配合小型水利设施,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解决农村饮水困难,提供生态水源,作用明显。陕西省绥德县韭园沟流域,80年代以来,按照“骨干控制,大中小工程相结合,实现洪水泥沙相对平衡”的指导思想,建成治沟骨干工程11座,大中小淤地坝203座,建设总库容2732万m3,由于沟道工程的拦蓄作用,促使洪水由地表水向地下水转化,增加了沟道长流水,使流域内的农村饮水困难基本得到解决,为坡面林草措施提供水源200多万m3,配套发展灌溉面积66.67hm2,有利促进了流域生态、经济建设。
    四、主要做法及特点
    1.注重前期工作,严格基建程序
    根据不同时期治沟骨干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黄委和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先后组织编制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规划》以及治沟骨干工程“八五”“九五”“十五”规划等多项规划研究报告,围绕规划目标,积极组织开展单坝和坝系项目储备。
    前期管理严格按照水利部《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分阶段编制规划立项、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报告,认真履行审查审批手续。
    2.以小流域为单元,沟坡兼治进行坝系建设
    项目建设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坡沟兼治”“小多成群有骨干”的原则进行坝系规划。经过10多年的坝系建设实践,内蒙古东胜市阿布亥流域、甘肃省定西县道回沟流域、陕西省横山县赵石畔流域、山西省离石市阳坡流域等一批坝系建设重点流域已初具规模,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显著,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
    3.推行三项制度,完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治沟骨干工程作为国家基建项目,于1999年开始全面实施了工程监理,以施工期的质量控制为监理重点,采用巡回监理和旁站监理,使工程质量明显提高。同时在一些省(自治区)开展了招标投标制和项目法人责任制的试点工作,先后在陕西、河南、青海等省(自治区)选择了一些效益较好的工程进行招标投标,2001年启动的重点支流项目区骨干工程由支流所在地(市)水保业务部门担任项目法人,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负责,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4.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为解决工程的后期管理和可持续利用问题,1999年召开了骨干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专题会议,推广陕西省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经验。一是探讨建立国家、集体、社会和个人多元化、多层次的工程投入机制;二是明晰了产权关系,实现了“谁投资、谁管护、谁受益”;三是扩大了融资渠道,解决了工程加固配套问题,实现以坝养坝。内蒙古准格尔旗川掌沟坝,控制面积21km2,自1987年建成以来,已淤出坝地26.67hm2,为使该坝能尽早发挥效益,准格尔旗水保局采用股份合作的方式,将20hm2坝地按人分到户,每户按土地的多少参股,共筹集资金6万元,用于工程的配套利用,同时将剩余的6.67hm2坝地进行租赁,所得资金用于工程的日常维护,保证了工程的安全运行。
    5.依靠科技进步,丰富和完善了工程技术与管理体系
    在坝系规划和运用方面,组织完成了坝系优化规划方法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坝系相对稳定研究等课题,为不同类型区坝系建设和工程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工程设计和施工方面,发展了碾压、水坠、定向爆破等多种筑坝形式,根据黄土高原地区洪水峰高量小的水文特点,对工程的结构进行了改进,由原来的三大件改成两大件(不设溢洪道),用加大滞洪库容来代替溢洪道,用放水涵卧管排清,在设计方案上闯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新路。在水坠坝施工中应用了盲管排水技术和聚乙烯微孔波纹管排水技术。
    在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探索了流域机构、省(自治区)主管部门、建设单位三级管理及法人责任制等多种建管模式,充实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先后编写完成了《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建设和管理细则》《施工质量管理办法》《治沟骨干工程验收办法》等。
    通过实践,工程标准也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完善,《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暂行规范》《水坠坝施工技术规范》已重新修订,上中游7省(自治区)均颁发了相关地方标准和规定。奠定了治沟骨干工程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基础,从坝系规划、工程设计、管理运用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
    五、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是工程建设规模不能满足黄河治理开发的要求。当前建设规模和速度远远不能满足西部大开发和黄河治理的要求,按照专项规划,每年需建骨干工程500~800座,最终可达到3万座。建议还需进一步加大专项投资力度。
    二是工程单坝投资不足。目前工程采用的是国家补助、地方自筹和群众投劳共同兴建的投资方式,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约束,国补单坝投资平均35万元左右,实际约需70万元左右,地方匹配资金难以兑现,群众自筹投劳不能以货币形式参加建设,极大地影响了项目法人责任制的实施。建议对治沟骨干工程实行全额投资,或建立地方、群众和社会融资新机制。
    三是工程质量保证体系有待加强。治沟骨干工程由淤地坝发展而来,未完全脱离群众自发修建的影响,在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地方,缺乏质量检测设备和监控手段,质量检测机构和制度不健全。建议为基层配置一批必要的质量检测设备,成立专项质量监督机构。
    四是技术培训力度不够。随着治沟骨干工程建设的范围和力度逐年加大,需要大量的基层技术人员。建议加强技术人才培养,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技术研讨和技术讲座,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
    (作者单位: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责任编辑  王晓平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