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加紧“中线”水源区水土流失防治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潘  宣
 
    即将正式实施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其水源区的2/3在陕南秦巴山区。这里山高坡陡,土壤抗蚀性差,由于降水充沛,且多暴雨,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同时,随着人口增加,人与耕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加上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活动的增加,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大量固体废弃物倾倒河道,使河流输沙量增加,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据调查,区内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4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54.1%,年流失土壤1.2亿吨。
    水源区水土保持工作是南水北调的“奠基工程”。只有实行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从源头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才能拦住泥沙,涵养水源,构建库区生态屏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科学规划是保证项目质量效益和顺利实施的关键。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的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配置各项措施,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把水土保持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利用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双重手段,发挥最大的治理效益。水土保持规划要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确保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顺利进行。
    实践证明,小流域治理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成功之路。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妥善处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小流域治理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要因地制宜科学布设治理措施。对于山大沟深、人烟稀少的区域,实行生态移民,封禁治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对于浅山河道地区,要进行封沟打卡,加固河堤,整修河道,建立排灌系统,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提高工程治理的效益。要结合农村税费改革,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组织形式。
    陕南耕地匮乏。要搞好封沟打卡、治坡造田工作,在丘陵、浅山地带逐步将25度以下的缓坡地实行坡改梯,兴修高标准基本农田,确保人均达到1亩;在支毛沟和水库上游封沟打卡,兴修沟台地。要结合当地暴雨集中和土石山区地形地貌特点,兴修堰、塘等小型水保工程,建立蓄引排灌体系,除害兴利,发展水田,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要在水土保持规划、设计、预防监督监测和管理等方面,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增加科研投入。结合当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系统开展生态用水、综合效益评价、发展战略等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大力推广旱作保墒种植、垄沟种植、水保耕作法等成熟适用技术。结合项目管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摸索经验,积极探索项目管理优化模式,实施项目监测技术,形成具有权威的监测成果,科学测评项目管理和实施效益。
    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是近年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针对水源区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地质条件复杂,地貌各异,防治任务艰巨,受国家财力限制的特点,在水源区地广人稀、降雨条件适宜、经济开发强度较低的区域,大力实行封禁治理;加大对乱挖乱采、滥牧过牧等行为打击力度,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乡规民约,落实管护责任。
    加大投资力度,推进机制创新,不断拓宽资金渠道。在国家财政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各地要继续推进机制创新,鼓励社会团体、科技人员兴办绿色产业,走公司+农户的治理开发路子,风险共担,形成当地主导产业,调动各方治理开发积极性。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开展水资源有偿使用,形成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严格把好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和审批关,加大对各类重点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方案验收程序和规范。在多部门共同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新形势下,水土保持部门要从规划编制以及规程标准制定、验收和信息处理等环节入手,切实加强水土保持行业管理。同时,要以防治水土流失为目标,以治沟、治水为切入点,完善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规范建设单位水土保持行为。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