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三江源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三江源区属全国四大生态最薄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而敏感,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但是由于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的综合作用,三江源区水土流失日趋严重。为此2001年,水利部门先后在玉树县和玛沁县开展了孟宗和军功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并在三江源区开展了预防保护工程。目前,工程各项任务进展顺利,并已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监督执法工作取得初步成果,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青海省水保局、玉树州、格尔木市、曲麻莱县、治多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联合对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的水土保持方案进行了5次专项检查,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30余万元;与青藏公路建设指挥部达成协议,布设了4个监测小区,对重点取土挖砂、弃土弃渣进行监测。称多县扎多金矿把水土保持纳入了企业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对过采区的草场恢复制定了治理方案,采取了分层剥离、修复河道、复垦平整、注水灌溉、回填复土、围栏种草等措施,目前已完成了4100余亩过采区的恢复治理,投入资金达2182万元,有效地防治了水土流失。长期以来长江源头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无机构、无人员的局面得到了改变。依据《长江源头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长江源头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管理暂行办法》,长江源头二州一市八县全部成立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和水土保持工作站,配备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人员33人,举办了长江源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人员培训班,稳定了监督执法队伍,提高了人员素质,为监督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是积极开展退牧还草生态修复试验示范,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预防保护工程在玉树州的巴塘、称多县的青水河和格尔木的沱沱河设立了3处共计1.15万亩的退牧还草生态修复试验示范区,采取生态移民、减少牲畜、围栏育草的综合性办法,目前已移民412户、2162人、16742头牲畜,围栏内牧草长势良好。据称多县的实地测定:围栏2年前后比较,围栏后的年均产草量为每亩881.5公斤,为天然草场每亩年均产草量248公斤的3.6倍,效果非常显著。
    三是三江源区水土流失背景调查工作进展顺利,为科学实施生态建设提供一手资料和决策依据。为进一步摸清江河源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发展规律,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于2002—2003年在“三江源”区开展了水土流失调查工作,青海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积极配合,协助完成了前期资料收集准备,典型区域调查范围选定等工作。先后深入到黄河源区贵德、泽库、贵南、玛沁等地实地勘查了江河源区的水土流失现状,收集了大量有关径流、地质、地貌、气象、水文的基础资料,并深入典型区域现场,利用“3S”技术对地貌、植被、土壤、水系、水土流失现状进行勘查分析,取得了宝贵的资料。目前该调查项目的前期和外业勘查工作已全面完成。
    四是地方性水土保持配套法规和规章制度初步建立。玉树州率先出台了《玉树藏族自治州实施<青海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暂行办法>细则》、《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告》和《玉树藏族自治州实施<青海省水土流失防治费、补偿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细则》等水土保持规范性文件。有关各县对辖区内的人为水土流失进行了调查,基本查清了区域内开发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的类型、规模等;有6个县市完成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划定工作,并由政府予以了“三区”公告。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