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生机勃勃沙产业:沙窝里长出“金娃娃”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中国首届沙产业博览会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 赵永新
  “绿起来只能说治沙成功了一半。今后俺还要在‘富’字上多动些脑筋,多一些经济收入,为国家交点税!”这是全国十大治沙标兵之一———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农民唐臣,在两年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的愿望。让沙区不仅要绿起来、更要富起来,这不仅是唐臣的心愿,也是生活在我国173万平方公里沙区内人民的共同心愿。
  在前不久结束的中国首届沙产业博览会上,记者欣喜地发现,这一愿望正在变为现实……
  生机勃勃沙产业
  荒凉、贫瘠,是许多人眼中的沙区形象。然而,11月5日至8日在中国国际科技会展中心举行的中国首届沙产业博览会,却让人眼前一亮,惊叹于沙区的蓬勃生机与美丽富饶。
  砒砂岩因为寸草不生而被称为“环境癌症”。而在鄂尔多斯高原的砒砂岩区,却奇迹般地长出了一丛丛绿色的沙棘。科研人员把晶莹剔透的沙棘果加工成系列产品———沙棘黄酮软胶囊、沙棘油、沙棘茶,大受高血脂、高血压患者的青睐。
  沙柳是防沙治沙的主打树种。心灵手巧的沙区农牧民,把柔细的柳条编织成花篮、果盘等各种手工艺品,畅销海内外。
  沙地里也能长出“金娃娃”。曾在大漠戈壁中研制原子弹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凭借他渊博的知识和对沙区的了解,于1984年首次提出了沙产业的概念。经过沙区人民的丰富实践,沙产业在我国已初具规模。由全国防沙治沙办公室、三北防护林局、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和中国绿色时报联合举办的中国首届沙博会,就是要通过展示我国沙产业中涌现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展现沙产业的广阔前景,推动我国的防沙治沙事业更快地发展。
  科学技术做先锋
  在水土资源相对匮乏的沙区发展沙产业,科学技术的作用尤为重要。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秘书长朱俊凤指出,与其他产业不同,沙产业担负着不可分离的双重责任:让沙区既要绿起来,又要富起来。要实现这两大目标,必须要科技先行。离开了科学技术的支撑,沙产业就很难有所作为。
  在本次博览会上,有关沙区生态恢复的各种实用技术格外引人注目:节水、保水技术,提高种子发芽率和苗木成活率的技术……
  广东金沙纬地生态环保发展有限公司发明的全覆盖式沙漠免耕绿化法———人工植被技术,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该技术利用农牧业废弃物、城乡生活垃圾和植物的根、茎、叶等作原料,生产出一种具有保水、保肥、固沙、绿化功能的营养物质———人工植被,然后通过机械化作业铺设到沙地上。夹在其中的植物种子在人工植被的滋养下,发芽率高、生长得快、保存得好。2001年12月,这种具有“四不一化”(不挖坑、不浇水、不施肥、不护理,机械化)特点的防沙治沙技术通过了中科院的鉴定,被科技部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3年前,该技术在河北张家口黄羊滩进行规模试验。试验区的沙地上尽管没浇过一次水、施过一次肥,却长出了郁郁葱葱的灌草。今年春天,这种技术又被推广到内蒙古杭锦旗库布齐沙漠的治理中。
  保护生态不能忘
  实践已经证明,蓬勃发展的沙产业是沙区实现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双赢的必由之路。但是,专家们告诫说,沙区内稳定的生态环境是沙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沙区内的动植物资源是沙产业发展的最起码的物质基础。在大力发展沙产业的同时,不能忽略沙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动植物资源保护,万万不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介绍说,我国的沙化土地中有鸟类500多种、兽类200多种,常见的植物种类有800多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30多种,属于国家一类、二类保护植物的有近30种,如沙棘、沙柳、苁蓉、甘草、麻黄、发菜等。这些动植物资源既是发展沙产业的物质基础,又是维系沙区生态安全的物种保障。如果一味利用,不注意保护,其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此外,水资源是沙区最缺乏最宝贵的资源,“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在沙产业的规划布局时,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条件,以水选地址、定规模。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