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一面旗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泾川县田家沟小流域开发治理见闻
回山南麓,泾河之滨即为古瑶池,相传是西王母举办蟠桃会的地方。然而,那毕竟是太久远的传说。真正创造出人间美景的,还是当代的普通劳动者。
一个骄阳似火的下午,我们走近了泾河北岸的田家沟。汽车沿着一条新近修成的砂石公路蜿蜒前行,道路两旁茂密的枝叶不时伸向车窗 ,不一会儿,就到了绿树成荫、流水潺潺的田家沟。同行的县水保局的同志介绍说,田家沟从一处人见人愁的荒山沟变成风景宜人的生态景区,完全得益于10年的生态环境建设。
荒山沟里驻进了水保站
田家沟流域位于泾河北岸的合道、玉都等4乡接合部,是陇东黄土高原一处典型的小流域。由于多年的水土流失和滥垦乱挖,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里已成为杂石遍地、植被稀疏的穷山沟。说起当初的情景,曾在沟里生活了几十年的王香娃大娘至今唏嘘不已:那时候沟里就住着我们1户人,全家守着3孔旧窑洞,起早贪黑耕种着40亩坡地,日子过得很艰难,一遇下大雨,山洪就会爆发,泥水裹着料礓石顺沟而下,那阵势,叫人看着都害怕;要说日常生活么,那就更艰难了,沟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就连日常生活中用的面来说,都要从外面10里远的地方驴驮人扛进来……
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老百姓在叹息,水保部门在思考,都在寻找着改变田家沟面貌的良策。
在经过多次实地调查后,1992年底,县水保局采用租赁的办法,创办了总面积为0.8平方公里的田家沟水保实验站示范站,选调4名水保业务人员进驻田家沟,从此拉开了该流域开发治理的序幕。
从1993年春季到2002年的10年间,他们在精心规划的基础上,首先对沟内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进行了认真规划,按照机动车通行标准,铺设了一条主干道和9条生产道路,使沟内的交通条件得以改观。接着,他们针对该流域特点,采用“工程+生物”的办法,坡耕地里修梯田,荒山上挖鱼鳞坑、水平台阶,沟底筑泄洪渠、淤地坝、土谷坊,共修筑各类拦蓄工程294项,有效遏制了水土严重流失。随后,他们采用在梯田里栽树,地埂上种草、荒山荒坡上栽水保林、沟道和道路两侧栽用材林等形式,使该流域实现了土不下山,水不出沟,生态条件得到根本性的好转,以往荒芜破碎的小山沟逐步变成了林草丰美的山沟。2000年3月,该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
游客走进了田家沟
随着生态环境的逐年改善,田家沟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逐年凸现。聪明的泾川人及时捕捉了这个商机。2002年春季,县上邀请省内外水保、旅游等部门的专家进行现场论证后,决定用3年时间,在经过治理的田家沟核心地带建立集生态旅游与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风景区,用活生生的事例教育群众,从而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一年多来,他们先后投入资金300万元,加快了景区绿化、道路拓宽铺砂、输电线路改造、动植物园建设的步伐,建造了山间别墅、新式窖洞和蒙古包,开挖了7座鱼塘和一座人工湖,建立了水上乐园和垂钓中心,从而为游客休闲观景创造了必备的条件。
盛夏时节,倘徉在这块空气清新、瞒目葱茏的景区内,使人仿佛进入了一个植物“大观园”:放眼望去,满山遍野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花草,10年前栽植的树木、不少已有碗口粗。这里不仅有土生土长的槐、楡、椿、桐、柳、皂角、云杉等树种,还有大量从外地引进的银杏、樱花、棕榈、青丝柳、雪松、合欢等名贵苗木;不仅有数不清的生态树木,而且有梨、桃、苹果等大量经济林,细心的游客常常能从树枝和草丛间发现美丽的小鸟。建造在沟中的各式红顶小屋和蒙古包在绿树的掩映下格外引人注目;环顾近处,沿景区中间的主干道布谷两侧,不断延伸出曲径通幽的林间小道,碧波荡漾的人工湖和鱼塘周围,婀娜多姿的垂柳让人流连忘返......据水保站工作人员介绍,经过治理的田家沟,现已生长着100多种树木和数十种草本植物,30多种飞禽和野生动物在这里栖息。清新怡人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不少渴望回归大自然的人群。今年5月以来,这里已接待省内外游客2万多人,由此带动了观光、休闲、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田家沟的“加盟”,弥补了自然景观方面的不足,使这里与西王母、温泉、南石窟寺等景点连为一片,构筑了我省东大门旅游产业的新格局。
“生态立县”战略深入人心
田家沟的治理和开发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是30万泾川人民坚持不懈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生动缩影。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田家沟治理正在酝酿阶段时,泾川县被国家水利部列为全国第一个水土保持试点县。该县各级政府珍惜难得的历史机遇,组织和发动群众,矢志不渝地开展了以改土治水、植树种草为中心的生态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土地资源潜力,以水土保持促进农业发展,初步形成了塬坡沟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综合防治体系,使全县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变,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2002年底,全县已对境内2480条小流域进行了全面的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4.76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了82.4%;其中新修梯条田61.8万亩,营造水保防护林83.1万亩,种草16.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4.9%,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命名泾川县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三合沟等四条小流域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先后有50多人次得到国家部委和省市的嘉奖。
生态条件的改善,又为全县经济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近年来,该县紧紧抓住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利契约,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全力构筑“效益型农业、生态性林果业、商品性草畜业、水保型旅游业”的新型农业框架,农民群众已从传统农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瞄准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林果、草畜、瓜菜等特色产业,总体实现由稳定解决温饱向小康目标的迈进。
甘肃省水土保持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