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死亡之海”里探访“人造绿洲”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塔里木油田的建设者们怀着“开发一个油田,
建成一片绿洲”的发展理念,在茫茫大沙漠中创造出了人间奇迹。
绵延在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也是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维语之意即“死亡之海”,飞鸟难越,过去被视为人类活动的禁区。23年前,科学家彭加木就是深入这个沙漠时在罗布泊失踪的。1996年,探险家余纯顺在即将完成徒步穿越这一沙漠的壮举时不幸遇难。
这一生命禁区近年发生了重要变化。
在石油开发中,有关部门修通了贯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的沙漠公路,使天堑变成了通途。前不久,记者赴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塔中石油作业区基地采访生态保护时,见识了堪称奇迹的人造绿洲。
疑是海市蜃楼却是人间奇迹
记者从汉代设置都护府的古城轮台,乘汽车经塔里木沙漠公路赴南疆。沿途黄沙漫漫,看不到绿色植物和动物,长途旅行中感觉非常单调。为防流沙掩埋路面,公路两侧的沙坡铺有挡沙的草格子或立有防沙栅栏。记者看到,大部分路段的草格子已被流沙埋没,防沙栅栏也是“半截入土”,有些路段流沙已侵占到路面。
在这种道路上长途开车据说最容易出危险,因为路上车少,车速很快,而单调的景象和马达声又使人昏昏欲睡。几天前记者一行赴北疆途中穿越戈壁时,就发现大客车司机居然在车速100多公里的状态下抱着方向盘打起了瞌睡。同是这条路线,随后几天一辆旅游大客车冲到深沟里,死伤惨重。
车子往沙漠深处开了好几个小时,远处突然出现了一片树木葱郁、生机盎然的“绿洲”,使人心里为之一振,疑是看到了沙漠中常出现的海市蜃楼。但路牌显示:塔里木油田塔中指挥部到了。
只见在绿化带的环绕拱卫下,人工绿洲里散布着由活动住房构建的职工生活区、现代化宾馆和各种抗旱植物苗木组成的小花园、试验田。远近是忙碌的采油树和穿红戴绿的石油职工,在“生命禁区”展示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绿洲美景。 记者入住的是被称作职工公寓的油田宾馆。尽管室外白天干热,昼夜温差悬殊,风沙大,但全封闭的二层现代化建筑,创造了舒适的人工小环境:室内温暖湿润,花草茂盛。宾馆内部一如大城市星级宾馆的设施,空调昼夜运转,冷热水充足供应,使人忘了是置身于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中。
宾馆服务员多是四川姑娘,记者惊讶于她们耐得住长期生活在沙漠中的寂寞,交谈中得知,她们家乡人口多不好找工作,来这里是自愿应聘的。她们说,宾馆供应的淡水全是抽自沙漠底下遗存的又咸又苦的高矿化水,经科技手段淡化的,成本不低,而且沙漠深处的咸水越抽越少,不会再生。知情后,拧开水龙头洗澡就有了一种负罪感。
在宾馆餐厅吃自助餐,有各种蔬菜,还有水果,这些大概是从沙漠外运进来的。夜晚,发现宾馆外面建有灯光球场,油田的年轻人组织了一场热闹的排球赛。宾馆的隔音效果很好,外面的喧哗并不影响到室内。有卫星天线,客房电视可正常收看各频道节目,恍若又置身于都市文明之中。
沙漠里种活每一棵小树都很难
听到记者夸奖这里的绿化和生活环境,油田职工讲述了他们创业的艰辛。
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年四季难落几滴雨,而年蒸发量可达几千毫米。白天沙漠简直是火炉,可以烤干一切。要在这里长期开发石油,首先就要改善生态环境。
在如此严酷的沙漠中要种活一棵小树、一株小草,延伸一寸绿化带,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实在太难了。种树种草,只能浇从沙漠底下抽取的高矿化度地下水,咸度低的含盐度有4—5度,高的达十多度,一般的树木和草都受不了,因此要先做试验,选择能耐咸水的树种,慢慢培植,一年四季采用滴灌保证成活。
记者在塔中作业区现场看到,沙漠公路边的绿化带都铺有滴灌设施,不停地向植被供水。绿化带种植的沙枣、红柳等耐旱、耐咸、耐干热植物,已长到半人多高,十分茂密,成功挡住了流沙对公路的侵袭。塔中作业区的试验苗圃,挂有“与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兰州沙漠研究所合作科研”的牌子。苗圃里试种有包括扫帚苗在内的多种耐高温、干旱和盐碱的植物,一畦畦,一垅垅,组成了别具一格的沙漠花园图景,虽没有艳丽的花卉,但满目青翠,同样令人赏心悦目。沙漠里阳光强烈,干热无比,在苗圃里参观不长时间,一个个都烤得满脸通红,像熟透的对虾。可见在“死亡之海”腹地创造这样的绿化业绩,说是奇迹一点也不过分。
生物防沙工程开始大显身手
据国家权威部门最新资源评价,全塔里木盆地可探明的油气资源总量为123亿吨,其中石油60亿吨、天然气8亿立方米。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对记者说,在开发油田中为防沙治沙,他们提出了“开发一个油田,建成一片绿洲”的发展理念,先后投入巨资在前线各作业区建成绿化面积近8000亩。1995年塔里木油田被评为全国“环境保护先进单位”,2000年被评为全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先进单位”;2000年塔中作业区获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的“全国造林绿化400佳”荣誉称号。
塔里木油田的绿化成果最突出的体现是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塔里木沙漠公路全长522公里,是世界上穿越流动沙漠最长的等级公路,从建成之日起就面临流沙的威胁。油田在建路的同时,研究采取了机械防沙和生物防沙的措施。机械防沙体系(人工草方格、栅栏)与公路同步建设,在防沙固沙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至今大部分已被流沙掩埋或损毁。塔里木油田从1991年起与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兰州沙漠研究所联手开展生物固沙攻关,成功筛选出抗盐、抗旱、耐高温、耐沙埋的植物种,并确定了种植技术,历时十多年,生物防护林生态工程一期工程建成沿油田生产路全长30.8公里的防护林带,在沙漠腹地创建了3280亩生物防沙实验基地和示范工程,形成了包括咸水育苗灌溉技术、林带结构布局技术、流沙地种植技术、抚育管护技术等为一体的沙漠造林体系,具备了全线建设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的条件。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已在今年8月16日全面开工建设的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计划全长436公里,栽种各类苗木2000万株,总体宽度72至78米,林带总面积3128公顷,树种以柽柳、沙拐枣、梭梭等抗逆性极强的防风固沙灌木为主;水源为公路沿线高矿化度地下水,采用滴灌系统。工程总投资2.1861亿元,将于2005年建成。可以想象,待工程完成之后,塔里木沙漠公路有了可靠的防沙屏障,“死亡之海”里的人造绿洲将更美好。
国家投资880多万元新建的这条沙漠公路直达新疆民丰县尼雅乡卡帕克阿斯坎村,拉近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部腹地与外部世界的距离。
文/本报记者 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