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加强草原保护建设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专家学者专题研讨谈话摘要
 
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党委副书记 谷继承
  加大科技力度 促进草原保护与建设
  我国天然草原占国土面积的41.7%,在农田、森林和草原三大植被生态系统中占63%,是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和绿色屏障。同时也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是亿万农牧民赖以生存和进行经济活动的基地。草原保护与建设是集生态、环境、资源、经济、人口、社会和民族等问题于一体的巨型系统工程,十分复杂和艰巨。因此必须以强有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才能实现系统良性循环。
  我国草原保护与建设科技支撑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在草原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许多成绩和经验,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草原保护与建设对科技的需求更加紧迫。因此当前的科技支撑体系远不能满足需要。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不强;
  二是有限的技术研究与生产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缺乏针对不同草原类型的实用技术的研究;  三是草畜脱节,缺乏系统与整体研究;
  四是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对草原宏观问题和高科技问题具有总体把握能力的领衔人才;
  五是草原科技投入明显不足,一定程度制约了草原科技的发展。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促进草原保护与建设。
  一是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和高校的科技优势,组织联合攻关,解决草原保护与建设的重大前沿性理论和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以及宏观决策等技术难题;
  二是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强化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能力,促进草原科研成果转化;
  三是完善培训体系,加速人才培养,壮大草原科技队伍;
  四是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草原科技投入保障体系和机制,加快现代草原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支撑的能力,推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性循环。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苏大学
  草地资源快速消失亟待加强保护
  长期以来,草地公有,监管欠严,许多部门、人群不断向草地索取、蚕食,草地快速消失,牧民生存空间逐年缩小。根据2000年TM卫片遥感快查,全国375亩以上的成片草地比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减少2623万公顷,平均每年约有150万公顷的天然草地成为裸地、沙地、盐碱地或转化为耕地、林地、城市交通用地。草地消失速度之快令人担忧。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有1930万公顷优良草地被垦,相当于2002年全国保有耕地面积的15%。据TM卫片遥感调查,1986年至2000年间,仅内蒙古东部五个盟,新疆、甘肃、宁夏、青海4省区就有227万多公顷优质草原被开垦。
  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每年有近百万的各种流动人员进入草原挖甘草、贝母、冬虫夏草、割麻黄、搂发菜、开矿、挖金、挖草皮,还要大量樵采草地灌木和牧草为薪柴,致使大面积草原遭受破坏。
  拦截草原区内陆河如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的水资源,在上游修水库蓄水用于农业灌溉,导致中、下游断流和罗布泊、居延海等大批尾闾湖泊干涸、消失,河流两侧和湖泊四周的草地也随之旱化、消失。
  2002年我国草原牧区人口比1985年增加33%,草原人口承载量超过国际公认标准的2倍—3倍以上,草原承载的牲畜数增加了46%,畜均占有的可利用草地面积已由2公顷减少到1.4公顷;2000年全国120个纯牧县和146个半农半牧县所承养的牲畜,超载率高达48%。人口和牲畜的快速增长,导致草原被持续超强度利用,植被逐渐退化、稀疏,最终成为裸地、沙地或盐碱地。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草原保护与建设,实施了草原生态建设、退耕还草、已垦草原植被恢复、牧区草原水资源保障、草原禁牧、休牧等一系列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但是由于草原破坏持续时间长,草原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历史欠账太多,当前草原生态建设的覆盖面还不够大,预计在今后5年—10年以内,我国草原畜牧业经营仍将被迫继续依靠消耗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亟待全国各部门、各界人士广泛投入、参与草原的保护。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员 苏加楷
  加强牧草资源保护 促进良种繁育
  一、加强牧草遗传资源的保护
  牧草遗传资源是草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牧草新品种选育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牧草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草地饲用植物6700余种,其中禾本科牧草1150种,豆科牧草1130种。由于长期以来草原被当作宜农荒地不断开垦,牧区人口与牲畜不断增长,草原超载过牧以及在草原乱采滥挖野生植物、滥用水资源等原因,草原不断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原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牧草遗传资源日益减少,一些珍稀遗传资源处于濒危状态,保护牧草遗传多样性已成为草原保护的重要任务。
  牧草遗传资源可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原地保护,也可在原产地以外的地区进行异地保护,主要是在低温种质库进行保存。目前我国已建立的草地类自然保护区数量少,面积有限,有些典型的草原类型尚未建立保护区,已收集保存于牧草种质库的遗传资源只有3500余份,与我国拥有丰富的牧草资源相差甚远。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强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使我国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都得到保护。
  二、加强优质抗逆牧草品种选育
  优质抗逆牧草品种是建设人工草地、改良退化草原的重要生产资料。我国牧草选育工作已取得显著成就,自1987年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到2002年底,已通过审定登记的250个牧草品种中,有101个为育成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在人工草地建设和草原改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牧草育种总体来看水平较低,还远不能满足人工草地建设和草原改良对优质抗逆牧草品种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国家应加强对牧草品种选育支持的力度,促进牧草品种选育更快地发展。我们建议:1、建立牧草改良中心。在我国有代表性的生态区选择育种科技力量较强的科研教学单位建立若干个牧草改良中心,并给予经费支持,使其成为开放的牧草育种实验室,以推进我国牧草改良育种事业的发展;2、建立全国牧草区域试验网站;3、建立牧草育种后补助制度。对已通过审定登记的育成新品种的育种单位或个人,由国家给予资金补助,以鼓励牧草新品种选育者,并促进新品种的良种繁育和推广。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陈佐忠
  创造美好生态环境要大力发展草业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而稳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生态环境的状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态环境,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草业。
  沙尘暴是近几年最受人们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有关报告甚多。沙尘暴之所以发生,那是大气环流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产生大的地理背景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荒漠与草原地区。在这些地区之所以起沙,是由于草地植被的破坏,而不是树种的少了。试验表明,当草地植被盖度低于50%时最易起沙,而高于50%则很难起沙。树可以防风和降低风速,但较难防止起沙。在许多地方我们可以看到,树下光板地无草,照样起沙,照样水土流失。
  正因为如此,草、草地与草业在最近几年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受关注的时期,同时我国目前的草地退化也十分严重。我国草地90%以上处于不同程度退化阶段,其中有10%左右已处于严重退化。这严重退化的草地,初级生产力十分低下,地表裸露,牧民生活十分困难,其生存条件十分严酷,其中一些牧民沦为生态难民,成为围封转移对象。特别是1999年—2001年期间,恶劣的气候条件,更加剧了草地退化的进程。这种草地退化的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如果任其发展,留给我们后代子孙的将是大面积的严重退化,直至沙化和沙漠的出现。因此我们说现在也是我国恢复退化草地生态系统使之进入良性循环的关键时期。
  不仅如此,而要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也要大兴草业,其中最重要的是草坪业。草坪是以人工建植为主的以生态功能为主而由禾草组成的草地。在过去10年里,我国草坪业保持了30%左右的增长速度。草坪业之所以如此快的发展,那是由草坪的生态、娱乐、运动美学等功能决定的。草坪可美化生活环境、调节小气候、降低噪音、净化空气、保持水土,尤其是翠绿茵茵整齐美观的草坪,可开阔人们的心胸,陶冶人们的感情,调适人们紧张的情绪,不仅是自然美的享受,对人们的健康也大有好处。以草坪为背景的高尔夫运动,休闲中充满着对抗与竞争,是一种特殊的运动,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草业的发展,呈现出无限热情,展示着草业春天的到来。
中国草学会理事长 云锦凤
  加强草原保护建设的几点建议
  草原是人类最宝贵的可更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天然草地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功能是《草原法》总则指出的“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草原也是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艺术、宗教形成和发展的摇篮,源远流长的草原文化和草原文明,在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个人提几点建议:
  1、遵照新草原法的规定和《意见》的要求,加强县级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的规划工作,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
  该项规划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最佳方案。不能为完成任务或摆架子闭门造车作规划,更要制止为争取资金而作规划,并要强化规划实施的跟踪监督和指导工作。
  2、切实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科技进步工作。
  各级畜牧部门、行政部门和科技部门在草原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立项时,应广泛征求全国有关单位或人员的意见。论证审批环节要公开、公平、公正,严防和处理各种不正之风,项目实施中应加强监督、检查,及时指导和纠正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同时要表彰和奖励先进科技成果及在草原保护和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科技人员。
  3、做好草原新技术和优良牧草新品种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工作,引进新技术和国外的优良牧草品种是解决我国当前草原保护和建设需求的一种有效途径,但要做好新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工作,真正发挥新技术的作用。
  在新品种培育和利用上,应采取两条腿走路,即引进和培育相结合的方针,一方面快速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另一方面从长计议,要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牧草种质资源,培育适合不同草地类型和不同用途的牧草新品种。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优良牧草及饲料作物品种的选育、繁育研究的力度,并且逐步建立起良种繁育体系,为加强我国草原保护与建设提供适宜的优良牧草品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员 李向林
  发挥南方草地优势 缓解北方草原压力
  在北方天然草原已经存在巨大“生态赤字”的情况下,要想进一步增加天然草原的畜牧业产出,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是有害的。对于北方天然草原,应该从过去的经济目标为主转向生态目标优先的战略。
  但是从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看,我国畜牧业特别是草食家畜仍需保持稳定增长。如何实现生态保护和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双赢”,是必须考虑的重大战略问题。“双赢”的重要对策之一是在条件优越的地区发展集约化高效草地畜牧业,从而在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使生态脆弱区的大面积草原得到有效保护。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饲草生产潜力巨大,具有发展草食家畜生产的优越条件。南方的10亿亩草山草坡是我国草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开发利用其中条件较好的2亿亩,则相当于一个新西兰的规模,年产牛羊肉能力可达300万吨以上,等于增产2400万吨粮食,而且牧草能够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由此可见,南方地区饲草和家畜生产的潜力很大。
  为此,我们建议:(1)在农业进入新阶段以后,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应该人、畜两个目标并重,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顾,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引草入田,将农区种草养畜(禽)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措施,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优质饲草和草食畜禽生产。(2)鉴于南方水热条件优越、生产潜力巨大,北方牧区水热资源匮乏、“生态赤字”严重,建议国家在畜牧业发展战略布局上有所调整,北方草原以生态保护为主要目标,畜牧业发展重心向条件优越的农区特别是南方农区转移,以“围魏救赵”的策略,通过农区畜牧业发展来减轻牧区草原压力,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同时,继续保持全国畜牧经济增长。(3)鉴于南方草地科技力量相对薄弱,应将南方草地纳入国家重大科技行动计划,增加科技投入,组织科技攻关,尽快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建成一批高水平试验示范基地,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4)鉴于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部门条块分割、草地建设与管理利用脱节等问题,希望国家有关计划能够统筹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并重,使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广大群众的长期和自觉的行动。
中国农业大学草地所教授 
  我国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思考
  我国有草地资源40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1.7%,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资源,比农田和森林面积的总和还大。   从草地的功能来讲,它不仅是一种生产资料、发展草地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同时,它的生态屏障和修复作用也不可忽视。但是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由于对草地的超负荷利用,盲目开垦、过度放牧、滥挖滥垦、乱占乱建等掠夺式利用,致使草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草原不断退化、水土流失加剧,草地畜牧业生产效益走低,进而导致整体生态环境恶化,并对周边城市、农村的生态安全带来威胁,对国家和区域的持续稳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退化草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已成为我国农牧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受损生态环境逆转这一国计民生的大事。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政府开始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坚决制止草原开垦,变面积扩张型为质量效益型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并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位,投巨资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及天然草原保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项目,通过自然恢复或人工保护建设促退化草地恢复。 
  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参与,特别是要进行缜密的生态工程设计和研究探索,国内外学者称之为生态学的“终极试验”或“酸性检验”。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积累了一些研究经验和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多是局部适用或仅停留在试验研究阶段,缺乏技术的推广应用;在理论研究方面,与国际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管理方面,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甚至政府有关部门的一些决策都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一些工程项目缺乏相应的理论和典型示范研究。
  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的草地植被恢复任务很艰巨,需要研究的理论实际问题很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要加强草地资源的监测管理力度,尽快开展全国范围内的第二次草地资源普查,运用3S技术构建起我国草地资源数字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退化草地植被恢复的理论技术研究,特别是要对现有的一些相关工程项目进行整合,发挥其优势;要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大力宣传草业,提高人们建设和保护草原的意识,以尽快实现我国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卢欣石
  挖掘我国牧草资源潜力
  牧草资源保护、利用和良种繁育是我国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从“六五”到“八五”科技攻关,国家利用15年的科技联合攻关,建立了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中、长期基因库,组织了数百名科技人员,考察了我国主要草地生态类型,搜集、保存了我国将近万份牧草、饲用植物种质资源。针对生产需要,系统培育了大批牧草饲料作物新品种,这是我国草地资源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开发潜力和利用价值。1990—2000年,中美专家对来自美国和中国的85份牧草种质材料的综合评价发现,在同等干旱条件下,中国的冰草属材料如蒙古冰草等无论建植率还是稳产性都明显优于美国的7个冰草品种。
  当前,草原保护和建设问题提到了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这是我们审视问题,改进工作的良好时机。在牧草资源保护利用和良种繁育工作中有一部分是需要通过市场调节和运作而自行发展的,例如不同用途优良品种的培育、良种生产、草产品加工等,还有一部分工作,包括关键技术攻关、运行机制、管理系统等还需要国家和政府行业部门出面组织和协调,充分发挥政府行政事业部门的凝聚作用和宏观调控作用,我认为应对以下工作给予关注:
  1、唤醒国家种质库中沉睡的牧草资源,加快国家牧草种质库保存的种质材料的更新和扩繁,根据当前草业发展、畜牧业生产和六大生态工程对适宜草种的紧急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一批遗传材料,进行系统的评价,加速适用草种的筛选、培育和开发利用;2、有重点的对具有重大意义的牧草资源进行二次调查,加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力度,同时创立一种保证国家种质库基因材料获得公平的贡献、分享和利用的运行机制,保证国家资源最大可能的发挥公益作用;3、建立和完善牧草育种指导机构、新品种审定机构和区域试验网络,推行科学、公正的新品种评价审定规范和技术体系,鼓励和支持培育具有突出专一特性的新品种,使我国牧草育种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网络化;4、为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并通过科学的管理发挥良种作用,建议对当前的主要当家牧草种如紫花苜蓿进行科学的种植生态区划,防止盲目引种、盲目种植,减少损失,强化信心,保证刚起步的草业顺利发展;5、强化种子的法制管理,建立三级种子的审定制度和检验制度,保证优良品种的特性和信誉,使得种子市场健康发展。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