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黄土高原特色坝系建设的璀璨明珠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记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一坝一塘”工程建设
 
 
 
    本站讯(记者孙太旻)时隔5年,当本人陪同欧盟专家再次来到塞外高原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进行水土保持工作考察时,映入眼帘的景别全变了……
    虽然是隆冬季节,白雪已覆盖了大地,但举目望去:一座座塘坝布满了沟沟岔岔,一个个塑料大棚里显现着翠绿;品字型排列的阔叶树已成了光杆,与休闲的针叶树相互混交,并在寒凤的吹动下“嗖嗖”发响;白里发黄的牧草透过积雪摆动着眉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尽收眼底。看上去,酷似一个庞大的交响乐团在共同演凑一曲——“冬天里的一把火”。很难想象,短短5年的时间,在号称地球“癌症”的砒砂岩地区鄂尔多斯高原上,竟然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一坝一塘”。即按照设计标准先在沟道内修筑土坝,坝端开设溢洪道以调洪保坝,坝下游一定距离开挖蓄水塘的沟道坝系建设综合开发技术。“一坝一塘,引水上梁。节水灌溉,发展种养。治理开发相结合,脱贫致富达小康”的谚语。已成为当地群众对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实施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首创水源建设工程模式的赞誉之词。同时,也是东胜项目区开发基本农田、实施水浇地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真实写照。
    考察中,东胜区水利水土保持局副局长(兼区世行项目办主任)高文祥向我们介绍说:东胜是鄂尔多斯高原上自然条件很差的一个地方。东西一道梁,南北八大川,地貌砒砂岩,林草看不见,真可谓地上无毛、地下干。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水资源的极其贫乏是这里的典型特点。多年平均降雨量仅394 mm,而且降雨分布极不均匀,65%的雨量降在7-9月份,降雨集中,全年的雨量两三次就降完了,深层地下水更差。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当地的百姓贫穷、落后,长期靠天吃饭。1994年,国家争取的中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为本地的环境整治、生产条件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东胜区世行项目办的科技人员将找水治水作为项目实施的关键,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反复实践,终于找出一条成功的道路,即“一坝一塘、引水上梁、发展种养,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治理模式。这一模式创造了高效利用有限降水资源的新途径,是世行项目的一大创举,不仅解决了当地干旱缺水的老太难问题,而且很好的解决了当地人畜饮水和城市、企业的供水问题,为区域内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采访中了解到,东胜区大规模的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始于1994年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的实施。在多年的治理实践中,从领导到群众逐步认识到抓好以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是搞好项目建设的突破口。区项目办在总结过去解决水源问题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方面的分析论证,终于找到了一种适合本区自然条件的沟道坝系水源工程建设的有效模式——“一坝一塘”措施。通过建坝蓄水,坝下渗流补给水塘;利用塘中蓄水发展灌溉生产和解决人畜饮水,是一种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同时,“一坝一塘”综合开发技术施工简单,效益显著,群众乐意接受。并且,它以土方工程为主,可就地取材兴建,投资少、易操作、见效快,是一种能快速促进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水源工程,是淤地坝建设和开发利用的具体体现,深受当地群众欢迎,被专家称为首创。
    “一坝一塘”综合开发技术的各项效益十分显著。在经济效益上,经了解,旱地变成水浇地后,每公顷增产粮食6000kg,扣除生产成本,每公顷增产净效益4800元。截止2001年底,仅东胜项目区就建成“一坝一塘”形式水源工程88处,共发展水浇地1056 hm2,占项目区各类水源工程发展水浇地面积的74%。人均水浇地由0.02 hm2增加到的0.13 hm2,每年新增水地的净效益为506.88万元。按2O年的使用期计算,可创造10137.6万元的经济效益。如果再加上水面养殖和旅游景点收入,效益更为可观。修筑“一坝一塘”工程,每处平均造价12万元,每处平均发展水地12 hm2,正常运行2年即可收回投资。在生态效益上,“一坝一塘”水源工程每年可拦截泥沙45.7万T,拦蓄径流420万m3,从而控制了水土流失,涵养了水源,提高了地下水位,改变了小气候环境,促进了退耕还林(草)和荒坡地围封工程的开展。在社会效益上,“一坝一塘”水源工程,不但解决了城镇和农村严重缺水地区8296口人,12408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而且还拦蓄了大量的洪水泥沙,除害兴利,让洪水泥沙为当地农民造福。
    特别是“一坝一塘”措施,大大推进了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一是粮食多了,促进了余粮转化增值,农民开始发展舍饲养殖业。二是水地多了,促进了种植结构的多元化,农民纷纷盖温室大棚,发展特色种植业,使高产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化,由粗放性经营向现代集约化经营转变,逐步走向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人均纯收入由项目实施前的637元增加到现在的2991元,贫困人口脱贫率达95%以上,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发生了很大变化。
    有投入才会有回报,有效益才会有赞誉。“一坝一塘”水源开发工程是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工程,也是改善党群关系的德政工程。这是受益农民对项目实施的赞美之语。
    东胜区项目办在典型的丘陵沟壑区,因地制宜地发明了“一坝一塘,引水上梁”的水源工程发展模式,把坡耕地改造为梯田,发展节水灌溉,效益可观,并对今后水土流失地区的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对此创举,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项目经理伏格乐先生也进行了充分肯定。
    东胜区“一坝一塘,引水上梁”的经验做法,为黄土丘陵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发展灌溉,创造了一种良好模式,要大力推广应用。这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傅守正副主席在自治区农牧业水利建设表彰大会上对项目实施效果的高度评价。
    “一坝一塘,引水上梁”综合开发技术是东胜区项目办和当地人民群众在治理实践中的总结和发明,是干旱丘陵沟壑区寻找水源,发展水浇地的有效模式。据了解,从1995年开始,应用该技术先后在东胜区推广修建塘坝180多处, 发展水浇地220O hm2。不仅为确保农民还贷找到了一条好途径,同时还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拥护和上级领导、世行官员的高度评价。该技术先后在2000年度获得鄂尔多斯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度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由此可见,“一坝一塘”措施不但能够增加水地,发展坝系农业,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且还可以抬高水位、涵养水源、解决人畜饮水、工业用水困难的问题;以及拦蓄径流泥沙,保护农田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它不仅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而且也是农民富裕的致富工程。我们坚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坝一塘”措施,必将成为黄土高原沟道坝系建设中的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资料:
    “一坝一塘”的技术创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一坝”将地表水拦蓄后重新分配,均匀地通过沙层补给下游的“一塘”,形成了雨季集水,旱季用水的一种模式。尤其适用于年内降水分布不均,集中产流的丘陵沟壑区,用洪用沙,变害为利。
    第二,“一坝”保护“一塘”,防止了水塘遭受汛期洪水冲毁和泥沙淤积,安全系数高,经测算一般使用寿命达20年以上。且塘建在坝的正下方,河床最低处,便于水分的顺利补给,蕴藏的水量比一般的大口井要多,灌溉面积也大幅度增加。已经运行的每处工程灌溉面积平均12 hm2,而大口井浇地一般为1.5-3.5 hm2,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益。
    第三,水塘采取了防渗措施,在塘的下游断面横截整个河床做了防渗墙,且高度低于塘的深度,底部到基岩。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渗漏损失。形式有混凝土、浆砌石、粘土、塑料布等,最为经济适用的是用粘土夹塑料布,操作又简单。
    第四,“一坝一塘”模式主要将单独利用径流洪水的水库、塘坝和单一开采地下潜水的大口井、截伏流联合运行,将大气降水和地下潜流合二为一,克服了干旱地区单独利用一种水资源开发模式而水量不足的缺点,同时也避免了单纯筑坝拦泥蓄水,泥水同库,库满弃水,无法利用的弊端。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