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积沙、风蚀、粉尘三大风沙危害直逼莫高窟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新华社兰州12月8日电(记者王艳明)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保护观测和反复试验,专家们日前指出,积沙、风蚀、粉尘是引起莫高窟壁画脱落、彩塑受损、岩体坍塌的三大风沙危害。
  地处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莫高窟,与中国八大沙漠之一的库姆塔格沙漠相毗邻,它东邻三危山,西接鸣沙山,受蒙古高压影响,这里长期干旱,降水稀少,风沙频繁,具有典型的沙漠气候特征。
  “在雨水入侵、自然坍塌、生物虫害等自然破坏中,对莫高窟影响最大的还是风沙危害,它是石窟难以长久保存的最大威胁之一。” 多年从事莫高窟风沙防治研究的敦煌研究院保护所副所长汪万福说。
  据不完全统计,在现存有壁画、彩塑的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已有一半以上的壁画和彩塑出现了起甲、空鼓、变色、酥碱、脱落等病害,专家们认为,这些病害都与风沙有一定的关系。
  “西北风、西南风是莫高窟地区的主害风,来自鸣沙山前缘沙丘和窟顶沙砾戈壁带就地刮起的风沙流是影响莫高窟保护的主要风沙危害。”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吴正说。
  研究发现,受地形、地貌影响,冬季盛行的偏西风途经莫高窟时,携带的沙物质在莫高窟窟区大量沉积,从而形成积沙。汪万福说,积沙的直接磨损和引起的雨水倒灌不仅导致底层洞窟甬道内壁画产生变色、发霉、脱落,而且还在窟顶形成堆积,破坏崖体水分蒸发途径,造成顶层洞窟壁画酥碱、起甲等病害。
  除此之外,对壁画影响较大的还有风蚀和粉尘。所谓的风蚀危害,主要指风沙流对露天壁画、洞窟崖体的直接吹蚀和磨损,其作用缓慢但破坏性极强,容易引起壁画褪色、崖体坍塌等病害。研究发现,莫高窟唐代早期洞窟203窟,就因为风蚀而坍塌,受风沙长期剥蚀的影响,目前莫高窟有相当数量的顶层洞窟正在遭受着“薄顶”之灾。
  汪万福说,为了保护洞窟内的壁画和彩塑,上世纪60年代,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保护人员对莫高窟进行了崖体加固,并在后来为洞窟安装了门窗和防沙网,但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挡住风沙袭来时无处不在的粉尘。
  多年的观测表明,在莫高窟窟区一带,年降尘量可达365.4吨/平方公里,专家们用扫描电镜统计了5000个粉尘表面形态后发现,棱角状、次棱角状细小沙粒占到了83%,这种棱角状高硬度的石英颗粒,随气流四处运动,既对壁画、塑像进行磨蚀,又能侵入壁画、彩塑的颜料缝隙,造成龟裂,当粉尘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还会产生一种把壁画颜料层、白粉层向外挤压的力量,导致颜料层、白粉层、甚至整个壁画的大面积脱落。
  “莫高窟是比金子还贵的世界文化遗产,这里的每一处文物,按理来说都应该是一尘不染,可目前还无法做到,风沙危害长期影响着莫高窟的保护。”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说。
(责任编辑:刘克)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