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创新走上致富路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淖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本站讯(记者孙太旻 通讯员孙广民)凡是到过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的农林牧水方面的人们,都免不了要到淖沟小流域参观一番。凡是到过淖沟小流域的人们,都有同样一个认识:淖沟小流域是靠科技人员的工作创新和流域内群众苦干加巧干,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先进典型。所以,淖沟小流域目前已成为鄂尔多斯高原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开发的佼佼者……
    淖沟小流域是黄河中游一级支流罕台川流域的一条支沟,流域面积23.29 km2,流失面积22.54 km2,占总面积的96%,侵蚀模数为750OT/ km2·a。该流域由于地处水土流失严重的砒砂岩区,土层瘠薄,植被稀疏, 治理前的水土保持治理度仅为7%。从1994年起,淖沟流域开始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开发,截止目前,已完成各项治理措施面积1452 hm2,水土保持治理度达到71.5%,并取得了良好的水保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通过调查和了解,我们不难发现:淖沟小流域之所以能够快速脱贫致富,关键是他们得益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创造性工作的结果。特别是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由科技人员试验总结出来的“一坝一塘,引水上梁”的水源综合开发模式和“径流林业工程”综合治理模式,已被流域内广大群众所接受,并成为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制胜法宝。
    ——“一坝一塘,引水上梁”水源综合开发模式成效显著
    他们在流域的上游地段,利用沟道狭窄、坡面平缓、沟道渗透性好的特点,修筑淤地坝、谷坊,拦蓄地表径流,抬高地下水位,涵养水源,然后在坝的下游15-30m处开挖水塘,将附近的川台沟塔地及两岸的山梁坡耕地修成梯田,采用地下深埋硬塑料管道的方式,把水引到田间地头或送入高位蓄水池,发展水浇地,有效地解决了严重干旱地区群众的基本口粮问题和人畜引水困难。
    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其一,“一坝一塘,引水上梁”水源综合开发模式改变了过去单一利用大气降水(如水库、塘坝)或单一利用地下潜层水(如截伏流、大口井等)的水源开发利用模式,把“二水合一”,加以利用,效益十分可观。其二,“一坝”将地表水重新分配,通过渗流均匀地补给“一塘”,使“一坝一塘”成为“先蓄后用、雨季蓄水、旱季供水”的水源工程;“一坝”保护“一塘”,坝上蓄水拦泥,坝下开塘蓄水,坝体确保塘内不进泥沙,塘蓄坝后渗水,泥水分离,各得其所。水塘使用寿命长,安全系数高。第三,“一塘”为“一坝”作物提供了生命之源,从而提高了“一坝”的经济效益;“一坝一塘”蓄排相间,联合运用,可以大力发展水浇地,增加“一坝一塘”的综合效益。
    流域内群众在治理实践中,因地制宜地先后修筑梯田51 hm2,实施“一坝一塘,引水上梁”水源开发工程10处,截伏流工程4处,大口井10眼,锅锥井、筒井41眼,水利设备配套75台(套),深埋硬塑料管道38.5km,发展水浇地90 hm2。同时利用水源工程建设人畜饮水工程2处,解决220人,1570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从而形成了“一坝一塘,引水上梁,发展种养,治理开发相结合,脱贫致富达小康”的综合治理开发模式。为大面积推广这一综合开发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几年来,仅这一模式,就带动东胜区发展“一坝一塘,引水上梁”水源工程188处,发展水浇地2133 hm2,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径流林业工程综合治理模式功不可没
    在流域内采用坡面工程整地造林,将宜林荒山荒坡全面整地,坡度<150较平整的坡面,采用机开人修水平沟整地;坡度>150的陡坡,采用鱼鳞坑整地;次年按照有关技术规范,采用“旱地龙”保水剂,生根粉蘸浆,座水栽植,反季节造林,油松容器苗雨季造林,沙棘去头埋头等造林技术,实施“径流林业工程综合治理模式”造林法,成活率都在80%以上。目前,这一模式已成为该流域植被恢复的重要措施,深受群众的欢迎。几年来,利用这种技术,先后在流域内营造水土保持林1253 hm2,在退耕地上,发展人工种草50 hm2。流域内植被覆盖率由l993年的5.8%增至2003年的61.5%,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该流域的生态环境,而且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
    通过以上两项创新措施的实施,淖沟小流域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均粮食产量由1993年的350kg提高至2001年的1245kg。人均纯收入由1993年的464元增至2002年的2100多元。经过坡面工程与沟道工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2001年拦蓄径流53.79万m3,径流拦蓄率达60.5%,拦蓄泥沙l0.48万吨,泥沙拦蓄率达62.3%,侵蚀模数由原来的7500T/km2·a,减少为3019T/km2.a。通过“一坝一塘,引水上梁”、“径流林业工程” 综合治理模式的实施,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条件的明显改善,而且基本农田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社会总产值明显增长;流域内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经济全面进步,在鄂尔多斯高原上成了人们学习的典范。
    由于该流域创新工作成效显著,2001年7月顺利通过了财政部、水利部组织的“十、百、千”示范工程验收,并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