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地坝工程的大规模实施让黄土高原迎来新希望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在今年年初的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淤地坝建设被列为2003年水利部三大亮点工程之一。
一年来,“淤地坝”这三个字频频出现在报端荧屏,成为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自400年前山西汾西县农民自发修筑第一道人工坝,淤地坝从未像今天这样备受关注。黄土高原的农民说,淤地坝给他们带来了致富的信心。专家表示,淤地坝作为水土保持的一项重要措施,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坚强后盾,它将为整个黄河流域的人们带来福音。
11月8日,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宣布全面启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这标志着淤地坝进入了大规模修建阶段。黄土高原迎来了新希望。
脱贫致富不再是梦
64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是千百年沧桑与苦痛的印证。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代做着富裕的梦。如今,淤地坝为他们营造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在陕西佳县王家砭村,60多岁的谢建国坦率地承认王家砭比周围的村富:“坝地的庄稼好啊!原来坡地玉米一亩才能打200多斤,现在坝地一亩能收800斤玉米。我们村每户每年至少能收入5000元。”他的这些话并不夸张。不管是在革命圣地延安和曾以贫瘠闻名的“西海固”地区,还是在相对富饶的甘肃陇东,不管是在丘陵沟壑深处,还是在丘陵与沙漠相交地带,都能看到和感受到那里的人们对修建淤地坝的热情。
当地农民亲切地称淤地坝为“粮囤子”“钱袋子”。目前,黄土高原7省(自治区)已建成淤地坝11万多座、骨干坝1400多座,淤成坝地30多万公顷。按照《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规划》,到2020年将新发展淤地坝16.3万座,其中骨干坝3万座。
淤地坝在农民眼里不再是简单的土坝,它成了富足和美好未来的象征。
绿色的梦正变成现实
淤地坝让人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而在水保专家看来,淤地坝还事关生态保护大局。
夏天,走进韭园沟小流域,犹如进入了一座避暑山庄。这里空气湿润,流水淙淙,满眼翠绿,让人怀疑这不是干旱的陕北,而是波光盈盈的江南。据介绍,因为有了淤地坝,水被蓄起来,土被拦下来,有了水和土,这里的气候就一天一个样了。
如果说淤地坝本身对调节气候起到很大作用的话,那么淤地坝建设与退耕还林还草结合,其改善生态的功能更为凸显。据测算,由于坝地土壤肥沃,而且旱涝保收,1亩坝地可促进6~10亩的坡地退耕。
不管是在“昔日残塬穷沟壑,今朝林草绿坝坡”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筛子河流域,还是被称为黄土高原上飘扬的绿色旗帜的山西省任家沟流域,淤地坝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一起,正逐步将黄土高原绿色的梦变为现实。
母亲河露出微笑
亘古至今,古老的黄河一直在黄土高原的脊背上流淌。然而,由于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大块大块的黄土顺着雨水汇入黄河。黄河从此不再“清白”。“黄河为害,根在泥沙”。如今,有了淤地坝,解决黄河的泥沙问题不再遥远。
据专家初步测算: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系基本完善后,可拦泥400亿吨,年均减少入黄泥沙7亿吨。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局长周月鲁分析:淤地坝系建成后,加上其他水土保持措施,解决下游河道的淤积,实现“河床不抬高”,确保黄河安澜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2003年,淤地坝建设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伴随着淤地坝工程的全面启动,这项政府积极倡导、农民热情欢迎、专家极力推荐的水土保持工程,将迎来新的建设高潮。交织在黄土高原沟壑深处的条条淤地坝,正用自己矫健的身姿和宽广的胸怀,编织着黄河儿女的七彩梦。
作者:王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