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未雨绸缪为生态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水 印
  在大宁河小三峡中,生活着数群猕猴,三峡坝区蓄水后,小三峡猕猴口粮告急,有危及生存之虞,当地政府紧急“空投”600公斤玉米应急。三峡蓄水对库区周围的生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实早在几年前,国家就开始了对三峡生物的保护工作。  尼罗河上的阿斯旺大坝曾经是埃及的骄傲,但只运行了几十年,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逐渐暴露出来,这是在当初设计时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有了前车之鉴,三峡工程的生态保护得到了格外的重视。
  三峡工程每年可以提供847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是一项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生态工程,但必须科学地解决好库区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而且这项工作一刻都不能松懈。
  据统计,蓄水后有50多种国家保护植物全部或部分被淹没。为此,早在1996年,三峡珍稀植物已开始大规模“移民”。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和大老岭保护区内成为珍稀植物最早的“新家”。经过5年多时间的培护,它们均生长正常,保持了三峡库区植物物种的完整。
  陆上动植物的适应能力较强,受到的直接影响不是太大。相比之下,水生生物就很难准确估计了,一个细小的因素也会改变整个水生生态系统。但即使是最微小的动物,也有自己的生存智慧。葛洲坝工程上马后,很多人认为中华鲟将濒临灭绝,但现在仍然有大量的中华鲟在长江中畅游。除了动植物和各种生物之外,三峡库区的水质和自然灾害等生态问题也备受关注。
  长江中上游容纳着工业和生活污染物,三峡水库形成后,库中的水不再急流直下,自然净化能力降低,三峡水库水质堪忧。对此,工程采取了源头治污的办法,长江上游的很多工业企业进行了合并重组,减少了污染源。同时,在库区上游的每个县城都必须修建污水处理厂,以保证上游来水的清洁。
  水土流失是三峡库区生态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世界银行向长江中上游三省一市提供总额1亿美元的贷款支持,用于水土保持项目,这在我国三峡生态环境建设中还是首次。另外,移民“就地后靠”很容易造成水土的进一步流失。为此,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山上生态林保环境,山下经济林富移民”是水保工作的重要方针。
  虽然未来会面对很多的“不可知”,但我们所能抱有也应该抱有的科学态度是:支持国家的决策,并把可能会出现的损失降到最低。■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