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春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本站西安6月2日讯 (通讯员王婵媛)志丹县地处延安市西北部,是一个沟壑纵横、灾害频仍的旱作农业县,总面积3781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346km2,占到总面积的88%。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志丹县人民就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通过淤地坝建设,为自己开辟了一片安居乐业的广阔天地。
截至目前,该县共建成大、中、小淤地坝544座,其中:大型的22座,中型的181座,小型的310座,骨干坝31座,总库容8.3亿m3,控制流域面积859.9km2,可淤地3.4万亩,已淤地2.8万亩,可正常利用面积1.9万亩。淤地坝建设不仅起到了拦泥、蓄水、缓洪作用,而且对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三赢”。
“三分建、七分管”,管理是关键,志丹县通过多种管护措施调动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从而使该县在淤地坝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近日,笔者从有关方面获悉,该县淤地坝管理体现着四个特色,即以坝养坝、以林养坝、以水养坝和以地养坝。
一、落实政策、加快发展、以坝养坝。
针对有人种地,无人管坝的问题,志丹县根据陕西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五荒地’使用权出让力度,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的精神,组织人员对部分小型淤地坝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决定以中小型淤地坝为突破口,进行淤地坝使用权的转让和拍卖,全面贯彻“谁投资加固,谁种地受益,谁负责管护”的政策,并实行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管理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80年代建成的聂庄淤地坝,未建有排洪工程,坝地无法利用,县水利局和该坝所在村又迫于资金困难而无力解决这一问题。经多次协调,1998年3月,县特种作物研究所以35年承包期,一次性付5.5万元承包费购得了该坝的开发使用权,后又投入2万多元修筑了排洪渠工程。五年来,该所在此坝地上培育出了国内领先水平的红花文冠果品系一个,繁育出优质文冠果苗木10余万株,并向外地大力推广。同时,该所在坝地上种育的其他苗木,现销售额已达21万元,纯利8.4万元。尚未出圃的半成品价值也在15万元以上,效益十分可观。
二、建坝造林,全面治理,以林养坝。
在骨干工程建设中,志丹县本着“建成一座坝,造福一方人”的指导思想,把治沟打坝与植树造林有机地结合起来,滚动式发展。该县的榆树洼就是这种模式,在建坝进行的同时,修坝路5公里,并在坝肩左侧山上修窄条梯田400亩,一次性上果苗8000株,治理费与苗木费由县水利水保局负责,技术由乡政府负责,投劳与管理由村委会落实到户,果树挂果后利益分成。主体工程落实专职人员管护,做到责、权、利一次明确,收效良好。建于70年代的刘嘴淤地坝,工程淤满后,一直是荒滩不能利用。1990年该县水利水保局与县林业局、行政村三方签订了联合开发利用此坝的合同,分别负责该坝的工程配套、苗木栽植和技术管理,村上提供土地并派专人管护。护坝人参与分成10%,合同三方各分成30%。
三、利用水面,发展水产,以水养坝。
志丹县顺宁镇木场咀坝现有水面120亩,2003年该县水利水保局投放鱼苗5万尾,与当地农户合作进行养鱼,现鱼苗长势很好,预计到2004年秋季可捕捞成鱼12吨,价值在6万元以上;杏河镇米老庄坝为1999年国债项目坝,工程建成后,2001年可利用水面达到了130亩,该县水利水保局投放了6万尾鱼苗,之后又以2万元承包给本单位的一名职工。这种方式即安置了单位富余人员,又充分利用了水产资源,实现了护坝与养殖的“双赢”。目前,志丹县通过单位、集体、个人等多种承包形式发展水产养殖的库坝有12座。
四、落实管护,提高效益,以地养坝。
在工程建成后,部分坝落实专人管理,并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每处工程划拨10亩坝地归管理人员耕种,收入全部归管理人员所有,直接将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和工程管理责任挂钩,从而极大地调动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为进一步明确管理责任,该县规定年维护投工在50个工日以下的小型维修由管理人员负责,工程量超过50个工日的大型维修由所在行政村组织投劳完成。该县的杨圪崂1号、2号旧坝加固和沙道子2号坝工程就是采用了这种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于淤地坝工程的维护是非常有效的,也是切实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