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沙添绿 治穷致富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沙棘生态工程项目区的报告
1 引子
九曲黄河万里沙。
就是这“洗不清”“淘不尽”的“万里沙”,随波逐浪,一路东去,在黄河下游逐年沉积,把河床越抬越高,终于使我们的母亲河成为世界第一大“悬河”。这“悬河”中的泥沙是哪里来的?我国著名泥沙专家钱宁教授认为,它主要来自黄河中游的多沙粗沙区,其中相当部分来自包括鄂尔多斯在内的晋陕蒙砒砂岩裸露区。
砒砂岩,何许物也?它实际上就是中生代陆相碎屑沉积岩类的泥岩、砂岩、砂砾岩,通常以粉红色、紫色、灰白色、灰绿色互层相间而存在,所以当地老百姓管它叫“五花肉”。它极易风化,遇风、遇雨、遇冻、遇晒、遇外力,就松散为砂。一到山洪暴发,便顺流而下,输入滚滚的黄河。这样的砒砂岩区,被环境专家称为“地球环境之癌症”,它们主要分布在晋陕蒙接壤区,面积约3.2万平方公里,其中鄂尔多斯境内就占了1万多平方公里。
鄂尔多斯在什么地方?它就在母亲河的腹部。打开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它三面临河,像是睡在母亲怀中的婴儿。然而,就是这个婴儿,许多年来,用他那极不安分的腿脚,把我们的母亲河踢腾得遍体鳞伤。
看看这组数字吧:鄂尔多斯,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就达4.7万平方公里,占到总面积的54%。在水土流失面积中,砒砂岩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其中严重裸露区达1万多平方公里,年平均侵蚀模数为每平方公里1.8万吨,最高达4万吨。每年向黄河输送泥沙1.5亿吨,占黄河上中游输入泥沙总量的十分之一,其中粒径大于0.05毫米的粗沙约1亿吨,占入黄粗沙总量的四分之一。
我们再到现场看看。从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出发,跨过黄河大桥,走不远就进入了鄂尔多斯境内的砒砂岩裸露区,登高远望,满眼是光光的山,到处是秃秃的岭,其山川地貌,极像仰面躺在那里的一位赤身露体、瘦骨鳞峋的古稀老人。那情景,甚至让人想到荒野中被野兽吞噬后剩下来的一堆动物骨架。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生活相当贫困,每年都有不少“环境难民”被迫迁移他乡。个别地区甚至到了无水可饮、无地可种、无草可牧以至无法生存的地步。
经过对这一恶劣生态环境的实地踏勘和对上述数字的分析论证,专家们得出结论:治黄必先治沙,治沙必先治砒砂岩区,治砒砂岩区必先从内蒙古的鄂尔多斯抓起……
由此才有了水保人在砒砂岩上减沙添绿、治穷致富的这段佳话。
2 漫漫治沙路 拳拳赤子心
人们对砒砂岩区的治理是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
地点就在现在的鄂尔多斯市(当时叫伊克昭盟)准格尔旗伏路水保试验站,领头人叫李毓祥,是市水保所的一位高级工程师。她带着一个科研小组,在这里摸索着建起了第一个水保灌木园,引进灌木树种20多种,开始了以生物措施改良砒砂岩的探索性试验。试验地就选在裸露的砒砂岩上。经过5年的观察、试验,证明在风化和未风化的砒砂岩上,只有沙棘可以较好地生长。同其他灌木相比,它根系发达、枝条粗壮、叶片饱满、萌蘖力强,三五年后即可郁闭成林。人工种植的地方植被率提高了30%~50%,径流量减少了22%~32%,土壤的氮、钾含量都有所提高。
水保灌木园的小片试验见到了成效,大面积的砒砂岩治理能不能也照这个办法来?砒砂岩这个“地球环境癌症”到底有没有治?当时专家们还是各执一词。
就在理论界反复争论的时候,长期奋战在基层的水保工作者们执着地继续从实践中寻找答案。
他们除了栽种沙棘,还栽了柠条,种了油松、沙打旺,实行灌、草、乔混交的生物治理。几年下来,在无任何人工管理的前提下,几种植物中自然生长最好的还是沙棘。
他们在准格尔旗海子塔80多度的陡坡上试种,垂直高差50多米,成活率达80%以上。试验证明,沙棘这种植物耐寒、耐旱、耐瘠薄,一旦扎下根来,就迅速向四周蔓延,覆盖整个地面。当地老乡形象地说:“它枝叶繁茂,长在地上像把伞;它枯叶厚重,铺在地面像地毯;它根系发达,扎进土里像张网。”
说到这里,不能不说说另一位女高级工程师,她叫毕慈芬,曾经担任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局长。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她不顾年高体弱,继续发挥着余热,牵头承担了一项沙棘柔性坝试验研究项目,带领市水保所的一帮年轻人探索出沙棘柔性坝封沟技术。用这种办法,把土石刚性坝与植物柔性坝结合起来,刚柔相济,改变了沟道的输沙输水特性,使暴雨形成的股流变为漫流,起到了拦沙、缓洪、抬高侵蚀基准面的作用。他们还摸索出穴状整地、顶凌抢霜栽种、冷藏沙棘苗反季节造林、抗旱保水剂造林等技术,为治理千沟万壑找到了突破口。
这一连串的试验和示范,不仅使水保工作者看到了沙棘治理砒砂岩的希望,坚定了征服“地球环境癌症”的信心,更重要的是,沙棘在治理砒砂岩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功效,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的认可,得到高层领导的重视。
1985年,时任共和国水利电力部部长的钱正英在深入调研后向中央建议:“把开发沙棘资源作为加速黄土高原治理的突破口”。这一建议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赞同,并很快成立了“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也就是后来的“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其后不久,黄委以及晋、陕、内蒙古等省(自治区)也都相继成立了沙棘协调办公室。从此,沙棘资源的开发建设走出了小范围的试验示范,成为有计划、有组织、有规模的政府行为。
1986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率先把“砒砂岩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利用”的试验研究课题列入国家“七五”“八五”攻关计划,把鄂尔多斯市的沙棘治理砒砂岩正式立项,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也把鄂尔多斯市的准格尔旗列入沙棘资源建设示范区。1992年,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邀请了一批专家来鄂尔多斯考察,专家们对示范区的建设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此打破了“地球环境癌症”不可战胜的神话。在这之后的三年中,经过沙棘开发管理中心的多方争取和努力,水利部连续三次在鄂尔多斯召开全国沙棘资源建设现场会或工作会,使鄂尔多斯的沙棘治理砒砂岩工作走上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之路。1997年,沙棘开发管理中心又邀请中科院的部分院士和专家到鄂尔多斯召开研讨会。同年7月,由沙棘开发管理中心牵头,在鄂尔多斯实施了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的“中国沙棘开发技术援助项目”——鄂尔多斯市荒漠区沙棘种植示范工程。1998年,由国家计委下达计划、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具体实施,“晋陕蒙砒砂岩沙棘生态工程”开始启动。1999年,国家计委又将“大力发展沙棘”列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同年11月,水利部又在鄂尔多斯市召开了三北地区沙棘资源建设现场会。
这就是几十年来我国沙棘治理砒砂岩走过的漫漫长路。在对这段历程的回顾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工作在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上的各级领导、各方面专家和水保工作者们那一颗颗爱祖国、爱家园、爱事业的赤子之心。
近几年来,共和国的两任总理朱基同志和温家宝同志,先后对沙棘治理砒砂岩作出明确的批示。我国沙棘事业的开拓者钱正英同志,十几年如一日,始终关注着沙棘事业的发展,从不同方面对沙棘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国家计委、财政部、科技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领导和专家们更是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还有国内外那些对沙棘事业执着、热心的专家,虽然他们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有的已经退休,但他们对沙棘的热情有增无减,为沙棘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沙棘生态建设的过程中,作为项目区所在地的鄂尔多斯市的历届党委、政府一直把生态建设作为求生存、图发展、谋富裕的根本大计,作为全市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一任接着一任抓,一届接着一届干。在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中,撤销的部门有十几个,水保局每次都在必保之列。设置这样一个专门的机构,保留这样一支专门的队伍,一方面固然是水土流失重灾区的工作必需,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地党委、政府对水土保持、对环境治理的高度重视。
3 思路好 机制活 队伍硬
鄂尔多斯的沙棘资源建设,前前后后经历了40多年,但真正形成规模、形成气候还是1990年以后的这十几年。从小范围的试验示范,到大面积的成片推广,他们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工程项目,有黄委的沙棘资源示范区建设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中国沙棘开发技术援助项目”、晋陕蒙砒砂岩区的沙棘生态工程等等。在所有这些项目中,最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还是晋陕蒙砒砂岩区的沙棘生态工程项目。
这个项目是在国家计委支持下,于1998年正式启动的,项目法人就是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这是鄂尔多斯沙棘资源建设的众多项目中,收效最明显、群众最欢迎的一个。它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有一个正确的思路,有一个灵活的机制,有一支过硬的队伍。
说到思路,话题就得扯得稍远一些。1985年,钱正英同志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多年来,在黄土高原不断推广这种那种治理措施,但总是边治理边破坏,根本原因在于治理措施没有和经济效益挂钩。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当务之急是确立一个突破口,让治理的要求落实在群众当前驱穷致富的措施当中,实现山上覆盖,群众增收。”按照钱正英同志为沙棘事业确立的这个宗旨和方向,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把沙棘资源建设与水土流失治理,与当地产业开发,与广大群众致富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实施工程的基本思路。这就是:以专项工程为样板,推动三北地区的沙棘资源建设;以产业开发为支撑,保证水土流失的治理成效;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新产品开发为导向,引导各方面力量投资沙棘产业。就是在这条思路的指导下,沙棘生态工程从一开始就走上了种植规模化、科研国际化、开发产业化的发展之路。从而使项目区群众步入了依托项目谋发展、治穷致富奔小康的生财之路。
再说说机制。鄂尔多斯的干部群众反映,与近年来上马的其他生态项目比,沙棘建设项目机制最灵活、操作最便捷、到款最及时、群众最欢迎。特别是沙棘开发管理中心实行的“三制”(即项目法人责任制、种植合同制、质量监理制),使项目区的群众从沙棘种植中得到了实惠,参与沙棘种植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这里说的项目法人责任制,就是由项目法人沙棘开发管理中心指派专人,代表项目建设单位组织项目的实施,市旗县区水保部门也派专人组织协调,乡村里有领头人具体落实。操作中,沙棘开发管理中心主要抓苗木供应和种植实施两个环节,抓合同管理、技术培训、种苗准备、技术指导、成果自查、检查验收、经费兑现和产品开发等8个流程。这2个环节和8个流程,使项目建设与农户直接挂钩,既减少了中间环节的费用,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农户的利益,有效地减少了资金的运转层次,强化了工程的监督制约。这是沙棘种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的主要原因。这里说的种植合同制,就是每到春季,沙棘开发管理中心的人员都深入到项目区,走家串户,与农民逐家逐户地签订种植合同。农民想种多少就签多少。合同签订后,沙棘开发管理中心就为农户把他们应得的种植费提前办好存折,打入账号,秋天验收合格后再连本带息兑付给农户。这就解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种植的当年,农民就可以得到一笔种植费,从第二年起,还可以得到管护费,三年之后又有了卖沙棘果、沙棘叶的收入。这几笔收入加到一起,数额可观,稳定保险。再加上沙棘开发管理中心实行的“谁种植、谁所有、谁收益”政策,项目区农民不仅十分踊跃地签合同、种沙棘,而且在管护上舍得花投入、下力气。近几年鄂尔多斯大旱,为保成活率,不少农户自发地拉水浇沙棘,这种情况在过去是从来没有的。他们说的质量监理制,就是专门聘请有资质的监理单位对项目从苗木调运到栽植、验收实行全程监理,治理成果必须经监理人签字认可后才生效。
最后说说队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活跃着三支队伍。一支是栽种沙棘、管护苗木、采收果叶的农民,一支是来自当地水保部门的水保工作者,一支是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三支队伍中,最受群众称颂的是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作为项目法人和建设单位的代表,他们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开春时节,他们要在荒山秃岭间顶风冒雪,攀上爬下,对着地形图落实地块,核对面积;要在相关的政府部门间运筹、沟通、衔接;要在项目区的山乡僻壤间,走村串户,宣传政策,签订合同。盛夏时节,他们要把农户应得的沙棘种植费提前打入专款账户,委托银行逐户办理存折。入秋之后,他们又得对着作业图,逐家逐户地验收,一丝不苟地按照实际验收面积兑付种植费。按照规定,现场核实的面积不能少于应验收面积的20%。照此推算,仅在鄂尔多斯市的5个旗区,他们每年靠步行实地丈量种植面积就达8万亩,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他们这种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深深感动了当地干部和项目区农户。当地水保部门的职工说:“人家这些细皮嫩肉的北京娃还能吃下咱这地方的苦,咱们这些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还有甚说的。”项目区的农户们说:“沙棘中心的人讲的是规矩,守的是信用,要的是质量。咱得以心换心,不能干那种欺心的事。”也有人私下里给工作人员塞一点好处,想让人家在验收时放一马,但都遭到了工作人员的婉言谢绝。鄂尔多斯市水保局局长赵国际经常对他的部下说:“水利部沙棘中心的同志业务过硬,作风扎实,又能吃苦,咱们应该好好向人家学习!”
4 荒山绿了 百姓富了 企业发了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直接组织实施砒砂岩沙棘生态工程以来,鄂尔多斯市砒砂岩区沙棘种植每年以新增4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由于管护到位、管理严格,即使在连续3年遭遇大旱的情况下,成活率也能保持在70%以上。
2003年,全市沙棘种植面积达到323万亩,保存面积200万亩,鄂尔多斯市水保局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沙棘生态建设与开发先进集体”。2002年10月,在全国沙棘生态建设工作座谈会召开前夕,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组织了一个考察团,到鄂尔多斯现场考察。考察团成员由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所、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的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和有关新闻媒体的记者组成。一个星期走下来,考察团成员无不为砒砂岩上的巨大变化而震惊,无不为奋战在治沙一线的水保工作者的献身精神而折服。
在考察报告中,他们满怀激情地写下这样的文字:“我们看到了沙棘在原来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上长势良好,林相比较稳定。而且,其他的灌草也随之生长起来,沙棘无愧为治理砒砂岩等恶劣地区的先锋树种。所以,大面积种植沙棘确是一种科学而有效的选择。”
比专家们更高兴的还是项目区的农民。
被誉为“沙棘专业户”的白虎则,是伊金霍洛旗哈巴格希乡马王庙村的农民,全家5口人,耕种着15亩坡耕地,人均年收入不足250元,多年来他做梦都在想着如何解决全家人的温饱,却总也找不着靠实的办法。1998年,听说要搞沙棘生态工程,白虎则喜上眉梢,在别人还等待观望的时候,他已经算过账来,在村里第一个种起了沙棘。1999年全家在荒山沟里种了1000亩,秋后验收合格,当场兑现种植费7000元,一下子解决了5口人的温饱。如今,已经种了3200亩,光种植费就挣回30528元;从第三年起,就可以从沙棘林里采叶,第四年又开始采果了,沙棘中心把大把的票子打进他家的账户。现在,整个马王庙村成了“沙棘种植专业村”。
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纳林塔村有位年轻妇女叫杜美霞,丈夫长年在煤矿打工,她领着孩子在家侍弄18亩承包田,辛苦一年,每亩净收入不足150元。2000年,她在自家地上育了一亩沙棘苗,第二年春天卖了,净挣500元,比种粮食高出3倍。2001年,她又育了6亩,净挣2万元。2002年,尝到甜头的杜美霞把自家的沙棘苗圃扩大到10亩。在她的带动下,全村有12户农民搞起了沙棘育苗,杜美霞的丈夫也辞了工作,和妻子一起经营沙棘。
比农民还高兴的是靠沙棘产业开发起家的民营企业家。
科学研究证实,沙棘的果实和枝叶含有190多种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生物活性物质,产品开发潜力大,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沙棘还是一味中药,具有活血祛瘀、养胃健脾、抗炎生肌的药理功效。因此,沙棘产品的开发备受社会各界,尤其是国内外企业家关注。
在这方面,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更是慧眼独具,他们从沙棘资源建设中悟出了反弹琵琶、逆向拉动的真谛,从项目前期工作开始,就着手产业开发的准备,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沙棘产业开发,相继在内蒙古和山西建起了沙棘加工企业,年加工沙棘鲜果能力2000吨。在北京建立的中华圣果沙棘深加工基地已初步形成规模,先后推出沙棘籽油、沙棘黄酮胶囊、沙棘茶、沙棘饮料等系列产品。内蒙古宇航人沙棘公司、辽宁翔龙沙棘公司、河北神兴沙棘公司、四川美大康药业有限公司等沙棘加工企业,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鄂尔多斯天骄资源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开发生产野生果品为主的民营企业,他们靠引进的资金和技术开发研制出沙棘保健醋、沙棘果汁饮料等系列产品,成为鄂尔多斯开发利用沙棘的龙头企业。2000年,公司与当地农民签订了1000公顷优质沙棘果园的种植合同,2001年又签订了1000公顷优质沙棘茶园的种植合同,一定20年不变,使农民在承包的五荒地、退耕地和基本农田上种植沙棘吃了一颗定心丸,也使沙棘由原来的水保生态林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小果园。
鄂尔多斯市水保局局长赵国际向我们介绍情况时动情地说:“水利部在我们这里搞的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至少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绿了荒山,富了百姓,发展了企业;反过来,龙头企业的兴起,又促进了沙棘的产业化发展,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它对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怎么估价都不过分!”
是啊,站在几年前还是光山秃岭的砒砂岩裸露区,望着满山遍野的沙棘林,望着从沟底崛起的一座座“植物柔性坝”,我们仿佛看到了山野间采摘沙棘果的“果农”们那一张张略显粗糙却又充满自信的笑脸,看到了那一辆辆装满收购来的沙棘果和沙棘叶的汽车,我们不能不为“沙棘生态工程”取得的成果而振奋,不能不向多年来奋战在治沙一线的“沙棘中心”工作人员、各级水保工作者投去深深的敬意。什么叫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什么叫用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什么叫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有这些问题,我们已经从遍身泥土的水保工作者身上找到了答案!
有这样一些同志在这里默默奉献,辛勤劳作,又有这样好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思路,我们对砒砂岩上这项减沙添绿、治穷致富的富民工程充满了信心。
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美景将不再遥远。
作者:田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