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人民日报: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防沙治沙工作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因治理难度大、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大,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也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心腹大患。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荒漠化地区的干部群众积极探索治理新路,取得了明显成效。与此同时,我国防治荒漠化的形势还不容乐观,任重而道远。在第十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到来之际,我们编发这组稿件,以进一步明确思路,坚定信心,鼓舞干劲,推动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编者
  加速推进以防沙治沙为主要内容的土地荒漠化防治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提出,对新时期防沙治沙工作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加重要的使命,同时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和难得的历史机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搞好防沙治沙工作,具有更加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防沙治沙,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是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承载能力的关系,居民消费和生活方式的演变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关系。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生态承载能力相对不足,唯有进一步改善生态条件,恢复生态平衡,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防沙治沙,促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全国有60%以上的贫困县集中在沙区,我国重点沙区省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省份相比差距更大。只有搞好以防沙治沙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构筑祖国北疆绿色屏障,改善区域生产、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才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防沙治沙,改善生产条件,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我国粮食主产区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北方旱区,受土地荒漠化危害严重。只有预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减少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才能保护和提高农牧业生产能力,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防沙治沙,促进农民增收,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有效开展治理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林产品加工业、草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可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推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
  防沙治沙,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我国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树立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良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扬。
  防沙治沙成效显著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在工程布局、政策机制、法制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生态效益明显,改善了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以来,累计完成治理任务6400万亩,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平均增加20%;与治理前相比,北京市区可吸入颗粒物减少7.8%,密云水库近4年的泥沙输入量减少10万多吨。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累计治理沙化土地2000万亩,其中营造农田防护林300万亩,新增防护农田3700多万亩,为确保我国北方粮食的稳产增产发挥了保障作用。
  经济效益显著,促进了农民增收。防沙治沙在确保生态改善的同时,注重结构调整,发展沙区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内蒙古化德县实施围栏封育,禁牧舍饲,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水平,全县仅草业一项人均年增收353元。据统计,有1622万人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中直接受益,与工程启动前的1999年相比,工程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共增加1080元。
  社会效益突出,丰富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在沙区群众的治沙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默默耕耘、不屈不挠的治沙英雄,形成了可歌可泣的“治沙精神”,坚定了人们改善生态状况的信心。
  多管齐下  防沙治沙
  当前,我国土地沙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全国现有沙化土地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2%,并且以年均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防沙治沙工作,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局面。
  今后,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中心,全面恢复和提高沙区的生态承载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要着力构建比较稳定的沙区生态防护体系和比较高效的沙区产业开发体系,努力实现既定目标。当前,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下大力气实施好防沙治沙重点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要全面落实责任制,做到任务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奖惩明确,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要切实规范和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切实加强保护,巩固治理成果,坚决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发生。
  遵循利益驱动原则,加快推进政策完善和体制创新。要坚持有利于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有利于加快防沙治沙步伐、有利于提高工程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防沙治沙资金扶持、税赋优惠、土地使用、人才引进政策以及保护治理者合法权益等措施。对于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参与防沙治沙、承包造林、管护的,国家要给予同等的投资和信贷扶持,轻税薄费,明晰产权,把社会各界防沙治沙的积极性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
  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提高防沙治沙的整体水平。对现有科技成果进行组装配套、发展创新和推广应用,建立一批高起点、高效益的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科技攻关,研究先进的造林种草技术和适应性强的植物良种;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基层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的技术素质和政策水平。
  加快沙区产业发展,努力增加群众收入。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下,充分挖掘沙区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利用市场机制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通过大力发展草业开发、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等沙区生态产业,提高防沙治沙的经济效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积极做好履约工作,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空间。全面提高我国防沙治沙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工程建设水平。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