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江河生态源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2004-7-27
几年前,记者到西藏自治区琼结县翻身沟采访时,这里的生态环境相当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在雨季,突发性泥石流防不胜防。今年,当记者再次来到翻身沟时,这里已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与治理前有着天壤之别。这是水利部门在自治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结出的硕果之一。5年来,自治区水利厅在全自治区建设水土保持林58463亩,增加基本农田7897亩,修建河堤6.87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77.67平方公里,在雪域高原上谱写了一支绿色壮歌。
向绿色贫乏区挺进
西藏自治区素有亚洲“江河源”“生态源”之称,全自治区地表水资源总量4482亿立方米,人均18.46万立方米,是全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但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制约,加之人类活动等因素,西藏自治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2002年以来,为改变自治区水土保持工作滞后的现状,西藏水利厅进一步加大了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投入,开展了芒康、贡觉、江达3县小流域和扎囊县、乃东县雍布拉康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全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53.5平方公里。实践证明,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河谷区为重点,山、水、田、林、路、草综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是西藏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行之有效的突破口。
筑牢坚固的绿色根基
几年来,各地水利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群众走进山沟,挥镐舞锹,植树种草。长期沉寂的一个个沟岔沸腾了,荒芜的一道道山梁开始生发绿色希望。
自治区水利厅党组一班人面对热火朝天的形势,没有陶醉,他们在思考着一连串更为重大的课题:“必须建设固土保水的基础工程,给绿色植被以坚固的根基。”这一决定的贯彻落实,使自治区小流域的治理,从一开始就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也预示着治理将是非常艰辛的。
江孜县日朗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是水利部在西藏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试点区。这里地形破碎,是西藏地区冻融侵蚀、水蚀和风蚀较具代表性的区域,治理难度非常大。在施工中,他们按照先实施工程措施,后实施植物措施的原则,将项目区进行分片、分步治理。
目前,治理区内种植的各种树木成活率达到90%左右,使项目区内的水土流失基本得到了控制。
为使水土流失治理更加科学,自治区水利厅加强了水土保持基础设施建设。从2001年开始,启动了自治区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此项工程总投资6000多万元,主要由监测站点、数据传输存储系统和管理系统三部分组成。目前项目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工程完工后,可对全区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并能对水土流失程度做出科学鉴定。
奏响持久的绿色强音
树栽上了,草种下了,基础工程竣工了,但如何才能让浩大的绿色工程保持好、发展好,让绿色植被不断地成长壮大?
对于这一点,自治区水利厅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了,他们充分发挥利益驱动作用,广泛采取谁栽植、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的生态环境建设责任制,实行不平无户之地、不栽无主之树、不建无人管护的工程。在小流域治理中,他们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严格按照小流域治理的设计进行质量控制,保证了工程质量和任务的按时完成,坚持竣工一项、验收一项,把管护责任落到实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治区通过对小流域综合治理,使各治理区年蓄水能力总计提高到8亿立方米,保土能力1.2亿吨,治理区内生态效益十分突出,林草覆盖率大大提高,风沙危害得到控制,增强了农牧业生产抗御干旱、洪涝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工程,也为大规模治理水土流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去年,西藏自治区水利厅在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编制完成了《西藏自治区水土保持规划》。为了加快小流域治理试点步伐,自治区水利厅还完成了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扎囊县桑耶河小流域、雍布拉康小流域、拉萨市城郊次角林小流域、三江流域的芒康县小帮达沟、贡觉县普龙沟、江达县矮西小流域的初步设计,为今年扩大小流域试点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水利部还批复了自治区5个县列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小流域综合治理使绿色植被茁壮成长,将来这些地方定会山清水秀,花香鸟语,农牧民群众更加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