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中广网:探访风沙源头——浑善达克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内蒙古大漠横亘、沙海相连。世界著名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沙地,扇形围据在内蒙古西北,构成三千多公里的风沙线。荒漠化土地占60%以上的内蒙古,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风沙源区。土地沙化不仅制约着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京津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也构成了严重威胁。长期以来内蒙古人为改善生态环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而在这所有的努力与进取中,浑善达克风沙源治理工程,可以称得上是一项功在千秋,利国利民的世纪工程。
    浑善达克沙地在北京西北部,直线距离仅180多公里,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源,平均海拔比北京高一千余米。总面积710万公顷的浑善达克沙地东起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至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横贯锡林郭勒草原,沙漠化面积达43%。1987年到1999年的12年间,流动沙地年均增加率高达63%,沙地以每年1. 8公里的速度向外扩张。浑善达克沙地不进行治理,将成为第二个腾格里沙漠。治沙止漠刻不容缓。
 
 
    从2001年5月国务院总理朱鎔基来到浑善达克沙漠腹地的正蓝旗视察调研到现在,已经过去3年多了,当地的生态恢复、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如何?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从呼和浩特出发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行程,汽车驶入浑善达克沙地,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满目盎然的绿色和蔚蓝的湖泊。
 
 
    与想象中漫天黄沙的情景不同,公路两旁,见不到多少裸露的沙土。网围栏里草场已经返青,起伏的沙丘上植被茂密,红柳、榆树、沙蒿等乔灌木一棵棵、一丛丛,和绿线一般网络状的人工沙障一道,牢牢锁住沙土;沿途大小湖泊不断,碧水蓝天,绿草芬芳,时不时有水鸟划过天际。从太仆寺旗到多伦县,再到正蓝旗,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广袤的田野变得郁郁葱葱。绿色已经锁住了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
 
 
    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研究站站长朱景新告诉我们,目前,浑善达克沙地的植被覆盖率达到20%-53%,6月份草的平均高度在10厘米以上。他说:“从中科院的卫星照片来分析,从点上观测和沿途观察,植被盖度提高了30%至40%之间。鸟类增加了,特别明显的是狍子增多了,巴音胡硕这个点原来一个没有现在已经有七个狍子了。植物高度和植物群落的品种增多,显示了植物群落逐渐向好的方向演替。”
 
 
    经过几年的实践,浑善达克沙源治理探索出一条比较成功的路子。沙地采用封育为主,飞播、造林种草相结合,带、片、网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的技术措施,营造复合型生态带,防治沙漠移动,变活化沙区为固定、半固定沙区。干旱退化草原重点建设以水为中心、林网配套的高产饲料基地,实行围栏封育、划区轮牧、季节性休牧和舍饲禁牧等方式,同时搞生态移民,合理利用草场。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配套灌溉饲草料基地和生态经济沟,逐步把沙化地和15度以上的坡耕地退下来种树种草。
 
 
    我们来到正蓝旗巴音胡硕嘎查风沙源治理项目区,放眼望去看不到边的绿草地郁郁葱葱。这个拥有12万亩草场的纯牧业嘎查,过去一半以上的草场退化、沙化,畜牧业生产连续下降,牧民收入甚至出现负增长。2001年在中科院的帮助下,巴音胡硕嘎查抽出4万亩严重沙化的夏营地进行封育,并建设了1080亩高产饲草料基地,解决夏营地封育后牲畜的吃草问题。嘎查党支部书记那顺乌尔图告诉我们:4万亩夏营盘全部围封起来后,一部分进行了飞播,一部分用人工种上了柠条和杨柴等适合于沙地生长的植物,经过3年努力,现在草场95%以上都已经恢复了,尤其是风口处的草场已经基本没有沙地了。
 
 
    在多伦县城通往蔡木山乡的沙石路上,我们深一脚浅一脚跋涉3里地,走进造林大户贾义祥家。51岁的贾义祥是蔡木山乡闻名的牧业大户,1995年开始治理荒山二大山,承包面积5000亩。讲起当年治山造林仍感慨万端:“我治理荒山时,家当不少,500多只羊、86头牛、还有12匹马,年收入八、九万元,腰包里鼓鼓的。可是草越来越少,沙子越刮越多,子孙后代将来咋放牧?”
    卖牲畜,买树苗,把家里的积蓄都用上,贾义祥领着老婆和4个儿子、三个儿媳妇,进了二大山。8年过去了,当初有几根草都能数过来的荒山,已经治理了3400亩,种的多是樟子松和山杏,草也能活了。1997年,老贾与旗政府正式签订了5000亩荒山承包期50年的合同。在他带动下,乡里又有42户也承包了荒山。1998年二轮土地承包时,因为干不过来,他把全家原有的3000多亩草场、70多亩耕地都退回村里,一心扑在种树上。
    造林见的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来得慢。而且自然环境恶劣,连旱4年,山上好不容易栽活的落叶松旱死1300亩。最难的是眼下没钱。林产证上有价值100万元的林产,押在银行。借不到钱也贷不出款,马上就要栽树了,树苗还没备齐。贾义祥家里一贫如洗,房子破,没家具,炕上半张席,一台电视机。老伴与他一样,超强度的劳累,显在脸上,显在肢体上。但他们仍是那样乐观。贾义祥说,我只要进山,进了林子,心就宽宽的,草有了,沙少了,山活了。日子会越来越好。
    当沙尘暴沸沸扬扬弥漫的时候,当风沙吞噬草原和田野、沙进人退的时候,激发的是不屈的人们向风沙的抗争,以及对绿洲那充满生机的渴望。然而我们所看到、听到的与这种抗争、追求相连的内蒙古治沙人,他们迈出的脚步是那样的沉重。
    经过一夜淅淅沥沥的小雨,天空分外晴朗,阳光明媚。我们赶到浑善达克腹地的正蓝旗贺日斯台苏木巴音胡硕嘎查,天已近中午。蔚蓝色的天空下,牧家小院炊烟袅袅,奶茶飘香。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牧户院周围堆着象小山似的草垛和宽敞干净砖结构的固定棚圈。巴音胡硕嘎查牧民那顺指着高高的草垛,高兴地告诉我们,实行围栏封育和舍饲禁牧就是好,我们这个嘎查以前是从外地买草,解决嘎查牲畜过冬的问题,现在我们是往外卖。草场恢复了以后,就是严重沙化地带也可以打储草了,整个变得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去年我们没有全部打草,我们是挑好的打,就打了有200多万斤草,储了一部分,卖了也就是100万斤,收入25万元,剩下就是分到牧户,60天的禁牧时间,这些草料全部投入到那个时间的圈养,还吃不了。
    为了解决保护生态与农牧民生产生活的矛盾,走出一条防沙治沙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路子。内蒙古结合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大力促进农村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区以山杏仁、沙棘、枸杞、柠条、沙柳等灌木为原料的沙产业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0多家,涉及食品、药品、人造板、灌木饲料等多个门类,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
    随着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内蒙古的防沙治沙事业进入了快速度、大规模、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近5年全区年均造林绿化面积超过了1000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到17.5%,目前已实现了治理速度与荒漠化扩展速度基本持平的历史性跨越,毛乌素、科尔沁沙地沙化状况实现逆转,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初见成效。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林草植被覆盖率比治理前提高了20%以上。植被的恢复建立起遏制沙漠推进的生态屏障,大大减少了沙尘暴的发生,对减轻风沙危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据内蒙古气象部门统计,沙尘暴的发生次数已经由治理前的一年最高20多次降低到今年的10多次。但是风沙源治理任务依然不轻。据有关部门调查分析,造成内蒙古土地荒漠化的原因除气候因素外,更主要的是人为因素,具体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滥垦。许多地区无节制地毁草开垦,造成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二是滥伐滥牧。这是造成内蒙古草地沙化退化的主要原因;三是滥采。每年春秋雨季,大批人员涌入内蒙古采挖发菜和中药材,加上各种采矿工程大面积毁林毁草,导致全区沙化问题日趋严重;四是滥用水资源。一些地区由于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导致水位急剧下降,大片植被死亡。摈弃传统观念,贯彻科学发展观更需要做长期艰苦的工作。
    另外,浑善达克沙地的生态恶化虽然得到了初步控制,但是,沙地目前的生态系统还十分脆弱,面临着植被单一、不稳定等问题,要系统地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生态系统尚需要50年左右的时间。
    任重道远。内蒙古人将在防沙治沙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一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绿色生态屏障必将呈现在内蒙古大地上。
    作者:文伟 阿都钦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