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举措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本站讯(记者孙太旻 通讯员翟李越 高景晖)为了把“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落实到水土保持工作的实际行动上,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近期通过技术创新、管理手段创新,重点在淤地坝建设管理、“模型黄土高原”建设、“数字黄土高原”建设、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政水资源等方面,采取了新的举措,并取得一定成效。
——淤地坝建设与管理稳步推进
在前期工作上,在完善上报2003年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管理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2004年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前期工作安排意见;组织完成并上报了铁骑沟等46条小流域坝系可研报告;分解下达了2003年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齐家川示范区、四川省预防监督等项目年度投资计划;组织完成了“三站”及有关省(区)骨干坝的设计变更、验收等工作。
在示范坝系建设上,先后完成了麻庄、高庄、元坪3条示范坝系的实施准备工作,年内拟建的16座骨干坝即将开工建设。
在淤地坝建设管理上,为适应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大规模建设和科学管理的需要,按水利部和黄委的要求,成立了淤地坝建设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黄土高原地区的淤地坝建设管理与技术指导工作,进一步加强了淤地坝的建设与管理。
在淤地坝的宣传上,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和报刊杂志进行淤地坝宣传的同时,积极配合中央电视台进行专题宣传。《淤地坝设计》分册及《水利亮点工程——淤地坝》一书已正式出版,《淤地坝试验研究》、《淤地坝概论》分册已完成清样稿,近日也将正式出版。
在建淤地坝工程防汛上,按照黄河防总统一部署,在对黄河上中游地区在建淤地坝工程进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做好了在建淤地坝工程的防汛工作,并重点对部分骨干坝的防汛工作进行了现场检查,继续严格实行了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
——“数字水土保持”工程取得新进展
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及应用系统建设上,修改完善并上报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二期可研任务书》、《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监测可研任务书》、《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历史演变模拟系统项目建议书》;开展了西峰、天水和榆林三个监测分中心一期工程的初步设计工作,完成了系统需求分析。
在水土保持遥感监测上,重点启动了生态修复项目区的遥感监测工作,并修改完善了黄河流域片七省(区)11个“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一期工程综合典型监测站技术设计”及说明书,通过了审查。同时,还完成了《黄河源头区与塔里木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水土流失背景调查》和《黄河流域1995—2000年土壤侵蚀动态遥感监测》等项目的验收工作。
在技术储备上,为了统一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和标准,7月初,协助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在西安成功地举办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建设与管理培训班,对长江、黄河流域监测中心站和13个省级监测总站以及100个监测分站的负责人共146人进行了相关法律法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和标准、“3S”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等的培训,并组织学员参观了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径流泥沙观测场、人工模拟降雨大厅和其他水土流失试验观测设施,观摩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设备和监测应用系统演示等。
——“模型黄土高原”取得新突破
根据黄委李国英主任对“模型黄土高原”建设的要求和有关指示精神,7月份,在开展“模型黄土高原”建设有关方法、技术、设备调研的基础上,组织技术骨干分赴山西、陕西、江西、北京等有关单位及科研院所进行了实地考察,广泛学习借鉴各地、各单位在水土保持试验观测、遥感监测等方面的先进方法和经验,考察有关人工降雨装置、观测试验小区布设、信息采集传输等关键设施及设备。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模型黄土高原”工程规划》,编报了规划任务书。
编制完成了《实体模型建设方案》,并在甘肃西峰南小河沟流域湫沟试验区基本建成了野外标准径流场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目前正在进入调试运行阶段,还获得了第一次人工模拟降雨观测数据资料。该系统通过降雨率定及调试运行正常后,将进行不同降雨强度的试验研究,探寻水土流失规律,以补充原有的标准径流场观测资料的不足,及为在更大坡面及小流域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观测试验提供基本参数。
该系统建在“模型黄土高原”湫沟试验区的自然坡面上,下垫面为四年生油松、沙棘混交林。降雨试验区长为20m,宽5m,有效降雨面积为100m²。降雨系统布设在降雨装置支架上,共布设了96个降雨喷头。喷头选用与天然降雨雨滴谱最为接近的X型下喷式喷头,由四组不同喷嘴孔径组合而成,可模拟30—240mm/h的降雨强度。
同时,还组织基层“三站”编制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第一、第三副区、高塬沟壑区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原型观测初步设计及实施方案,开展了“三站”五十多年观测试验资料的整编分析、典型流域数据库建设及观测试验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工作,全面启动了“模型黄土高原”建设中的原型观测项目。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展顺利
水土保持改革调研方面,在前阶段调研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分析整理,汇编起草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改革调研资料》及“重点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突出淤地坝)”、“农村‘四荒’资源治理开发”、“群众投工承诺制、工程建设公示制和群众参与式规划”三个专题报告。目前正在经修改完善后,近期将正式上报黄委、水利部。
“水土保生态建设持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研讨会”筹备工作,根据黄委统一部署,起草完成了“减少入黄泥沙的措施建设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研讨会”的背景材料。编制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理论框架中“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和拦沙目标”、“黄河河源区生态修复目标”、“黄河流域植被覆盖条件”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管理模式”等有关材料。
在水土保持业务管理方面,安排部署了第一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试点总结评估和齐家川、韭园沟示范区项目中期评估以及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重点小流域、重点支流、城郊示范区项目的年度检查工作,目前正在全面开展工作。
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上,先后举办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技术培训班,制定了《黄河源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监督工程中期检查实施方案》,目前正开展外业检查工作。同时,按照水利部要求,编制完成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规程》提纲,制订了神府东胜矿区水保设施评估验收实施方案,并开展了外业工作。目前正在参加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组织的多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评审、实地考察验收等工作。
在外资项目的管理上,在组织实施好世行二期项目的同时,重点编制了《英国赠款小流域治理管理项目启动报告》,并于7月下旬通过了世行、英国国际发展部和水利部的三方会审。同时,还配合水利部外资办和国际司对世行三期部分项目区进行了考察。
在水保科技示范园上,通过组织召开“黄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前期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科技示范园建设工作,重点是明确了结合“三条黄河”建设和“模型黄土高原”建设,在“三站”建成一批集水保观测、科研、示范推广、教学、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水保高科技示范园,带动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展的工作思路。
在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上,通过编制完成“小流域坝系规划及数字仿真模拟技术研究”、“黄河多沙粗沙区坝系安全评价方法研究”、“泥质砂岩地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途径调研”、“大理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的减沙作用研究”等4个科研课题的工作大纲和2005年“948”计划技术创新与转化项目两个课题的申报工作;继续开展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正在积极协同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黄河研究会做好了“黄土高原小流域坝系建设研讨会”的有关筹备工作。
国际合作与外事活动方面,编制完成了《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十一五”期间国际合作项目计划简况》,并完成了2004年“畜牧发展与草场改良技术”、“生态保护与土壤模型”两个出国考察团的前期准备工作。
——水政水资源管理开创新局面
黄河流域(片)水政处长会议的成功召开,为全面推进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行政管理运行机制开创了新局面。7月下旬在西安召开的黄河流域(片)水政处长会议,来自水利部政策法规司有关领导、黄河流域青、甘、宁、蒙、晋、陕、豫、鲁八省(区)水利厅和新疆自治区水利厅、新疆建设兵团及黄委系统共40多名水政处长,通过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新《水法》,进一步贯彻落实水利部治水新思路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重点探讨、交流了新时期黄河水政水资源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为全面推进水行政管理新机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水行政管理与执法方面,重点完成了黄河上中游河道现状调查最终成果(包括总报告、分报告、图、表)的印制,并召开了验收会,对该成果进行了审查验收。
水量调度督查工作,根据黄委指令,分别次派出水调工作组,奔赴内蒙古、宁夏河段开展黄河水量调度督查工作,圆满完成了任务,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