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专家座谈会福州召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2004年8月10日
近日,福建省水利厅和长汀县人民政府在福州召开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专家座谈会。会议听取了4年来长汀县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情况汇报,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就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民办实事项目所取得的成效作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提出了10个方面的建议。
与会专家指出,今后要认真总结长汀4年来水土流综合治理已取得经验教训,要根据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点和薄弱环节,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指导思想要从控制水土流失的角度提高到生态恢复和重建的高度上来,要把水土保持工作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要在治理和管理方法和筹措资金渠道上有所创新。要把握自然生态系统的理论,分析、诊断现有生态系统退化的特征,从修复和重建生物多样性入手,培植地力、改善局部环境着眼,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植物群落,把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与土壤肥力改善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在自然恢复和工人植被恢复,初步控制水土流失的基础上,引入植物、动物的关键种,大力发展牧业,确保动物生产和植物生产规模相匹配,确保有足够的有机质回归土壤,使土壤肥力不断提高、更新,突破水土流失区土瘦这一限制因素,推动植物群落正向演替,奠定山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物质基础,促进植物生产持续增长,从治理初期控制水土流失上使水土保持工作从“触其皮”向“动其心”转移,实现治理模式的升级。
专家学者指出,在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只注重生态效益,忽视经济效益的做法很难为群众接受,也难持久。如果这样做,一旦政府无法再投入水土流失治理经费,又会继续出现原先的水土流失的景象,落后的经济状况又增加了治理水土流失的阻力。要实现水土流失区的根本治理,必须与当地的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水土流失治理的同时,也带来经济效益,形成经济与生态恢复相互协调共生互利的链接。因此设计恢复和重建方案时,要注重发挥本地区农业资源优势,配合不同作物生长的时序分布特点,培育、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建成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这才是实现水土流失区治理与可持续发慌的根本。
专家建议,实施有经济效益的治理项目,吸引农民及社会的闲置资金投入到水土流失区的资源开发中来,促进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民间化、企业化,改变长期以来单纯靠政府投资的单一作法。经实践证明可行的项目,如优良牧草,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以及“四荒”地拍卖等都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以推进。
专家学者强调,生态恢复与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多学科、多部门通力合作,制定近、中、远期规划,联合攻关。近期起步强调可行性,重点推广和引进适用技术、使生态条件和群众生活均有所改善,中期发展强调协调性,推行合适产业结构和合理生态景观格局。远期规划强调持续性,推进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的产业化,使整个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