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山小流域治理 “红色沙漠”化为“绿色林海”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2004-08-10
老虎山小流域位于江西吉泰盆地中部的泰和境内,面积416公顷。老虎山因虎狼出没而得名。过去由于掠夺性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晴天一块铜,下雨一包脓,远望黄蒙蒙,近看水土流”成了当时老虎山小流域的真实写照。水土流失也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当地一位近70岁的老人提起昔日的老虎山小流域感慨万千:“以前的老虎山就像红色沙漠,山坡光秃秃,动植物稀少,居民人心思走。”
老虎山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引起了泰和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1982年,县里在老虎山小流域设立了水土保持试验站,拉开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科学规划和综合治理的序幕。他们根据老虎山小流域特点,分成四小区采取不同措施进行治理。对轻中度流失区划分封禁治理区,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对强度以上流失区划分综合治理区,采取人工造林、种草、修建拦沙坝、筑谷坊及水平台地等,生物与工程治理措施并举;对坡度平缓的低浅丘红壤冲积地划为综合开发区,着力发展果业和种养业,采取承包租赁等形式让群众经营发展果业和种养业。
经过20多年综合治理,“红色沙漠”变成了“绿色林海”。这里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80%,年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每平方公里12830吨降至每平方公里896吨。昔日荒凉裸露的老虎山,如今长年山清水秀,四季花果飘香,流域白鹭成群飞,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改变了农民的居住环境,还为他们铺就了一条“绿色小康路”。村民们承包山地种植果树,租水库搞水面开发,已形成一些具有特色的“猪—沼—果”、“猪—鱼—果”等生态农业模式。如今,流域内农民年人均收入由治理之初的不足500元提高到5000元,远远超过全县农民的年人平纯收入。美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来到这里安家落户。
作者:吴雨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