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届国际水土保持大会概况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应第13届国际水土保持大会东道主--澳大利亚土壤保护学会和昆士兰州自然资源、矿产与能源部的邀请,水土保持司、沙棘管理中心一行3人出席了于2004年7月3-17日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召开的“第13届国际水土保持大会”。会后,根据大会的安排,我们参观了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的水利、农业、畜牧、公路建设、采矿等行业的水土保持工作,比较系统地了解了当地土壤保护、节水灌溉、作物轮种、园艺栽培、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政策与措施,学到了不少好的经验,收获很大,现将参加会议和考察情况介绍如下。
一、大会的基本情况
1、召开本次会议的有关背景
本次会议是继2002年北京第12届国际水土保持大会之后的两年一次的例会。澳大利亚是第二次举办国际水土保持大会,会议的申办单位是澳大利亚土壤保护协会,但实际主办单位是昆士兰州政府自然资源、矿产与能源部,昆士兰州渔业与初级产业部、昆士兰州交通部与澳大利亚土壤保护协会一起作为合办单位。按照惯例,由主办国出任国际水土保持组织理事会主席并担任大会主席,举办过大会且参加过近三届会议的国家代表担任国际水土保持组织理事。因此,昆士兰州自然资源、矿产与能源部M. Grundy先生作为本届理事会主席主持理事会会议和本次水土保持大会,昆士兰州自然资源、矿产与能源部部长到会致词。由于澳大利亚具有高度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会议注册、接待、会场、考察等日常工作则是委托当地的一家专门组办国际会议的公司来负责。
2、本次会议的安排
第13届国际水土保持大会以“为人类社会保护水土—共享解决办法”(Conserving Soil and Water for Society: Sharing Solutions)为会议主题,该主题具有一定的国际共鸣点。会期4天,除了学术交流外,大会还安排了开幕式、闭幕式、欢迎宴会、会间考察,中间举办了“国际水土保持组织理事会(ISCO)2004年年会”、“世界水土保持协会(WASWC)论坛”、“土壤生物多样性”等专题会议。组委会安排了5条丰富多彩的会后考察路线。总体而言,这是一次组织水平较高的会议,各国代表普遍给予较高的评价。会议开得简朴、高效、充实,与会代表在会上会下就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气氛友好而热烈,对国际水土保持学科发展与工作交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代表出席情况
由于欧洲、美洲前往澳大利亚不方便,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人数少于2002年在北京举办的第12届大会,但是,在本次大会组委会出色的准备和较充足的经费资助下,仍有来自五大洲的38个国家、约400名代表参加会议,其中国外代表约300人。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国家所、北京林业大学、上海、浙江、福建、云南和水利部等水土保持相关部门的近20名中国专家应邀参加本次会议。
二、会议的主要成果和特点
1、技术交流议题广泛,体现了水土保持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大会共收集论文415篇,其中包括10篇主题发言和特邀发言,共有125篇论文在3天各5个分会场进行交流,280篇进行墙报交流。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为人类社会保护水土—共享解决办法”(Conserving Soil and Water for Society: Sharing Solutions)。在这一主题指导下,所有论文分为以下21个专题:
(1)林业系统管理战略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Forestry Systems
(2)农业系统管理战略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Agricultural and Horticultural Systems
(3)城市设施管理战略Urban and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4)水土流失模型与控制Soil Erosion Modeling,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5)土壤健康Soil Health
(6)干旱半干旱地区治理Arid and Semi-arid Rangelands
(7)“碳”管理Carbon Management
(8)流域管理Catchment Management
(9)矿区废弃物与水管理技术Mine Spoil and Water Management Technologies
(10)侵蚀模型Erosion Modeling
(11)社会文化影响Social and Cultural Aspects
(12)水质量Water Quality
(13)机耕道控制性耕作Controlled Traffic Farming
(14)经济与政策Economics and Policy
(15)土壤可持续性Soil Sustainable
(16)信息管理与网络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Networks
(17)土壤酸化治理Acid Sulphate Soil
(18)荒地治理 Rangeland Management
(19)土壤盐碱化治理Salinity Management
(20)国际组织的作用Role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在提交论文和交流论文中,以 “水土流失模型与控制”、“农业系统管理战略”、“流域管理”三个专题最多,反映了传统水土保持技术研究仍是主流。
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福建农业大学的专家在专题交流会中做了学术发言,展示了我国农业、林业、水利、城市和生态经济建设中的水土保持新技术、新成果。
2、经济和社会问题日益引起水土保持工作者的关注
本次会议安排了两个非常吸引代表的专题,即“水土保持与社会文化影响”和“与水土保持相关的经济与政策”专题,各有8名代表做专题交流,听会的代表也特别多。这一动向提示我们,水土保持措施除了要重视技术措施外,更要关注经济、文化、政策、农村社区发展、妇女参与等非技术措施,这些领域也恰恰是我国水土保持中比较薄弱的方面。
3、“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提出和后续行动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土壤生物多样性”下了定义:“土壤是地球上最适合多种生物生存的环境之一,它包含了众多的生物”(Giller et al., 1997)。“自然界除土壤外没有其它地方聚集如此多的生物”(Hågvar, 1998)。“每克土壤中含有几百万个生物和几千种细菌”(Torsvik et al., 1994)。“土壤生物群包括微生物(细菌、真菌等)、小型动物群(原生动物、线虫纲动物等)、中型动物群(螨虫、弹尾目昆虫等)和大型动物群(昆虫、蚯蚓等)。它还包括与地上、地下生物互相作用的土壤中的植物根系”。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S. Bunning女士的主持下,大会安排了一个单元的时间专门交流有关土壤生物多样性的问题。“土壤生物多样性”(Soil Biodiversity)是在1992年“里约环发大会”后签署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的背景下,于近几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巴西、加拿大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倡议提出的,是对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延伸和深化。作为响应和启动,2002年6月在巴西举办了第1次“面向可持续农业的土壤生态系统生物管理”(The Biological Management of Soil Ecosystem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学术研讨会,并决定起草“土壤生物启动项目” (Soil Biodiversity Initiative)框架文件。本次会议对“土壤生物启动项目”框架意见进行了广泛讨论,并再次倡议各国关注和支持该项目的实施。
4、西方国家在水土保持中关注的一些新领域
从本次会议收集的论文、大会交流论文、主题发言和特邀发言来看,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大规模治理工程基本完成,水土保持工作在继续重视“水土流失模型与控制”、“农业系统管理战略”、“流域管理”等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近年来其研究视觉和领域逐步扩大,提出了一些新的领域。比如,“土地保护”Land-care、“土壤健康”Soil Health、“土地免耕”No-tillage、“机耕道控制性耕作”Controlled Traffic Farming等,而且从关注农业逐步扩展到与人类和谐发展密切相关的“水质量”Water Quality、“温室气体排放”Greenhouse Gas Emission、“碳循环”Carbon Sequestration等。
5、相关专题会议的成果
(1)国际水土保持组织理事会会议
按会议惯例,在每届大会举办期间均要召开国际水土保持组织理事会会议。本次理事会会议由本次大会组委会主席M. Grundy先生主持,中国作为理事成员出席会议。会议的议题有讨论确定2006年“第14届国际水土保持大会”的举办国、增加女性理事和理事会工作规则完善等问题。各国理事在听取候选国—摩洛哥王国代表M. Sabir博士的陈述后,咨询了举办条件的有关问题,经讨论决定 “第14届国际水土保持大会”将于2006年夏季在摩洛哥王国美丽的城市马拉卡什召开。并要求M. Sabir博士代表“第14届国际水土保持大会”东道主和组委会在本次大会闭幕式上陈述,邀请世界各国水土保持专家届时参加大会。
(2)世界水土保持协会论坛会议
会议期间,召开了世界水土保持协会理事会,采用论坛形式,邀请协会的所有会员参加,中国代表作为理事和秘书处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由协会现任主席Samran Sombatpanit先生主持。会议就如何增强协会职能、向会员提供更多技术服务、扩大会员、改进会员管理等进行了公开讨论。主席先生提出了2005年将在印度举办“世界水土保持技术研讨会”的设想,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响应。大家普遍认为,在两年一次的国际水土保持大会期间应该举办不同专题的研讨会,是对国际水土保持大会很好的补充。
三、主要体会和与建议
1、各国应根据本国的条件和发展特点选择水土保持发展道路
从本次大会了解的情况来看,澳大利亚、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水土流失面积小、程度低,但水土保持意识强,研究的领域更宽、层次更深,大大超出了水土保持学科本身,涉及到水体质量保护、保持耕地土壤结构、提高耕地的持续生产力等深层领域,在措施上比较精细一些,在水土保持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与之相比,不发达和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体制、意识等原因,水土保持工作领域和研究深度都比较肤浅,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管理工作进展缓慢。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人口众多,对土地和生态环境的压力非常大,面临的水土保持任务十分艰巨,中国政府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来抓,建立了完善的水土保持组织机构,形成了保护、监测、监督、治理等工作体系,摸索出一条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三大效益并举的路子,在众多的中央和地方的水土保持项目支持下,无论投资力度、工作领域、群众参与程度,还是治理规模、措施、技术,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因此,中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在国际水土保持界一直倍受关注,许多与会代表对我们非常羡慕和尊重。
2、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学术活动,持续跟踪国际水土保持动态
“国际水土保持大会”是由欧美等西方国家于1978年发起,并逐步变为每两年一次在世界各地轮流举办的重要国际性水土保持大会,它涵盖的学科多、领域广、参加会议的代表多,成为国际水土保持专家定期交流学术、建立友谊的主要场所。我国于2002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12届国际水土保持大会,极大促进了我国和国际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经验证明,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鼓励我国水土保持专家与国外的交流、合作与访问,特别是有计划地组织本行业和相关部门的专家参加今后的国际性水土保持会议,是学习新技术、掌握新经验、了解新信息的一种经济而有效的途径,也是扩大中国水土保持影响、推进我国和国际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3、加强人才培养,扩大中国水土保持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虽然本次会议的中国代表较多,但在大会交流论文少,能作为专题会议主持人的更少。其中有东道主安排的原因,也有语言障碍的原因,我们认为,我国专家的专业知名度不很高,以及国外对中国的水土保持了解不够也是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一方面应继续坚持改革开放,鼓励更多的水土保持工作者参加国际水土保持活动,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工作见解,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水土保持;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培养既有专业知识背景、又有组织管理经验,还能熟练应用外语的综合性人才,有意识的把他们选送到有关的国际机构去培训、学习或工作,重点加强年轻专家的队伍建设,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实战机会,为中国的水土保持走向世界创造条件。同时,利用好“世界水土保持协会”理事会这个舞台,推荐有水土保持专业背景、外语较好、在国际水土保持界有一定影响、能经常参加国际水土保持活动的专家作为该协会理事,逐步确立中国在国际水土保持事务的地位。
4、提倡“土地爱护”Land-care、“土地免耕”等土地可持续利用理念和技术,进一步深化中国的水土保持工作
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就首先提出了“土地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方式,并在生产中大规模推广。我们这次在澳大利亚考察期间,所到之处都是作物留茬,或是秸秆还田、轮作休耕,既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又增加地面覆盖,减少风蚀和雨蚀。澳大利亚还提出了“土地爱护”Land-care的人性化理念,把“土地—水—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我们认为是对水土保持认识的升华,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更高境界。
5、加快水土保持监测预报模型和评价体系研究,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西方国家在水土保持研究与生产中,提出了许多技术规范,比如,美国的“土壤流失方程式”(USLE),以及“修订的土壤流失方程式” (RUSLE);比利时发起、世界水土保持协会组织的“世界水土保持方法与技术综述”(WOCAT)、美国和加拿大发起的“碳循环”(C SEQUESTRATION)、美国和欧洲联合主持的“全球变化陆地生态系统计划-土壤侵蚀网”(GCTE-SEN)。本次大会又有一些知名专家提出一些新的方法,比如,经合组织(OECD)提出针对水土资源综合评价的DPSIR方法、澳大利亚J. F. Leys等提出的针对控制新南威尔士州风蚀的DustWatch监测模型等。相比而言,我国的科学家提出的被国际水土保持专家认可,或可供其他国家借鉴的方法、模型不多,我们应加强水土保持监测预报模型和评价体系研究,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曾大林 水土保持司副司长、高工
卢顺光 沙棘中心副主任、高工
闫培华 沙棘中心综合处副处长、工程师
二00年七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