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生态修复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要相辅相成、密切结合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应邀出席了由水利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举办的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并在会上做重要讲话。他指出,我国面积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作的重点也明显不同。从自然地域系统看,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3大自然区,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生态系统,不同温度带和干湿区域的差异都十分显著,各个区域存在的土地退化问题也有明显差异。因此,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具体自然条件来规划土地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拟订防治土壤侵蚀的综合整治对策与措施。例如当前正在开展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在山区,退耕还林还草要和积极发展生产相结合,加强陡坡耕地防治土壤水蚀和土地利用的技术研究,推广坡地改梯田、坡地绿篱、横坡种植等措施,真正解决当地群众的生产出路;有条件的地方,要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区域发展结合起来,以小流域为单元,采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进行立体布局、综合开发。
我国东部季风区南部,温度水分条件较好,土地生产潜力较大,坡地多平地少是其重要特点。在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影响下,强烈的流水侵蚀会使坡地表土流失,地形切割破碎,不仅丧失生产价值,还给下坡下游造成危害。坡地的改良和利用既指退化土地的整治与恢复,也指坡荒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在这一地区,应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以必要的工程措施,凭借速生植物采用复合农林业途径,并依据各地特点及土地退化类型和程度,相应地、分步骤地采用环境保护型、适度开发型和资源节约型的整治恢复体系,以提高其持续生产力。
针对工程措施(石坎梯田)和农业措施的局限性,应用植物篱坡地农业技术开展的试验研究表明,按照生态经济原则,在坡地上根据不同坡度、岩性和侵蚀强度,采用沿等高线布设多年生植物篱(灌木为主)以防止土壤侵蚀,并在篱带间农地上采用农林复合经营以提高农业产出,可以实现坡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利用。与梯田不同,等高活篱笆(所选择的活篱笆植物种类主要是速生固氮植物,或农民通常用作绿肥生产的种类)不仅用于控制土壤侵蚀,而且可改善肥力。试验表明,土壤肥力特别是随着篱笆枝叶的定期应用,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得到改善。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把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以四川宁南县为例,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全县开展了大规模的坡改梯工程,强调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坡面水系配套,包括拦洪沿山沟、排洪灌溉沟和蓄水池、水窖等工程,不仅提高了耕地质量,而且在粮食稳产增产的同时还扩大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糖、丝、烟现已成为宁南县的三大支柱产业和县财政的主要来源。根据河谷地区自然条件,结合山区特点,该县实施综合能源配套技术发展小水电,推广沼气及节能灶,种植薪炭林,使群众的日常生活能源基本得到保证,还有效地保护了坡地植被,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总之,资源优势得以发挥,环境得到治理保护,即可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关于沙漠化防治,我国西北干旱区曾开展了大量工作,有经验也有教训。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起,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绿洲就开展了大规模的沙漠化整治。他们在流动沙丘插置风墙,在沙荒地上封沙育草,在风沙沿线营造防护林带,在农田边缘土埋沙丘等,建成以沙枣林为主的防护林,成为当地有名的治沙县。但由于近年来上中游水资源过度开发,浅层地下水位下降到18~20米,人工营造沙枣林几乎荡然无存,虽然流沙区种植梭梭对固定沙丘有一定作用,但自然更新较差。目前湖区部分村庄已发生饮水困难,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整个石羊河下游绿洲后果将不堪设想。
总之,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重视自然环境的保育,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