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庄浪县生态修复项目建设情况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一、项目基本情况
    庄浪县生态修复项目是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列项实施的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试点项目。项目区共辖石何沟、榆林沟、史渠沟、岔李沟4条流域,面积16538公顷,涉及卧龙、柳梁、水洛、南坪、盘安5乡的32个行政村,农业总人口16671人,总户数3562户,人口密度99人/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3127公顷,人均耕地2.8亩。项目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水上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66.7%,年侵蚀模数7600吨/平方公里.年,年径流模数67900立方米/平方米公里.年。
    本项目计划实施封禁10年。其中2002-2004年为建设封禁期,2005-2011年为封禁期,在建设期内,实施封禁治理面积6527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40%,其中:人工草地885公顷,林地879公顷,荒地4140公顷,零星梯田623公顷,林草抚育面积6028公顷。设立封禁标志碑4座,封育标语碑65个,界碑349座,修建观测房4座,三角量水堰4处,设立围栏立柱18332根,围栏门102座。配备专职管理人员2名,专职管护人员22名,监测人员4名。通过项目实施,使区域自然植被显著增加,物种多样化,植被覆盖率达到60%以上,水土流失强度显著减弱,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遏制,初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环境。
    二、项目建设情况
    一是围封得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围栏、标志碑、  标语牌、界碑、观测房、哨所等工程措施的实施,采取招标的办法,承包给有资质的建筑单位和工程所在乡村,并与承包者签订合同,严格按工程设计标准组织施工。石何沟、榆林沟、史渠沟、岔李沟4条流域共完成封禁治理面积62.98平方公里,占计划任务的96.5%,封禁总长度171790米,其中工程围栏长度135830米,生物围栏长度35960米,围栏立柱17l03根,围栏门95处,门柱190根,岔李沟流域、石何沟流域、榆林沟流域、史渠沟流域建成标志碑各1座。修建观测房各1座,三角量水堰3处,新建标语牌55座,界碑313座,公告牌4面,书写固定性墙壁标语180多条。以上各项工程措施在实施期间,严格按照设计标准,由技术人员亲临施工第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和工程质量监督,从而使工程技术含量和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
    二是措施到位,补播及抚育管理扎实有效。项目启动实施后,我们对封禁区内植被稀少的215公顷林区进行人工补栽沙棘、刺槐等苗木,同时对6028公顷林草地组织专职管护人员进行农药喷撒、涂白等病虫害防治,对3年以上生的灌木林进行平茬,促进萌孽,乔木树种进行修枝整理,对原有一些生长不旺盛的草地重播,在冬、春火灾易发期,组织专职管护人员设置防火隔离带,对周围村庄进行宣传,加强防火。通过这一系列的抚育管理措施,为项目区植被的快速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统筹兼顾,退耕还林还草切实可行。封禁区现有零星梯田623公顷,荒地4140公顷,遵循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和退耕还林不轻“草”的原则,对489公顷坡度较大、保水保土效益差、种植及运输不便的零星梯田和局部植被稀少的空闲地进行了退耕还林还草,人工补播紫花苜蓿、红豆草等优质牧草124公顷,栽植刺槐、沙棘365公顷,极大地提高了林草覆盖度。
    四是项目监测及时,技术档案齐全。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阶段性成果。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在4条有代表性的典型流域内设监测站4处,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设专职监测员4名,配备摩托车4辆,并对8名有一定文化知识、责任性强的农民专职监督管护人员进行监测培训,按上级监测机构和项目监测方案,认真实施了监测工作。监测网点在封禁区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植被固定监测样地12块,设置坡面径流小区8块,设置沟道控制站4处,典型调查农户44户,典型调查地块16块,对比地块4块,监测内容包括林草植被监测、径流泥沙监测、动物监测、农户监测、经济社会效益监测。监测安排专人定点、定时进行,做好观测记录,设立小班登记卡,建立监测档案,总结、评价生态修复效果,为大规模地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理论依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工作中的主要做法
    l、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项目支撑和保障体系。实施生态修复对降低治理成本、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扩大生态建设成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就目前庄浪县状况而言,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程度严重,而经济又欠发达,治理资金投入有限。基于这种认识,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迅速建立健全项目组织管理机构,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副县长任正、副组长,农、林、水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项目区所在乡镇长为成员,下设项目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协调指挥和实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负责封禁保护和行政执法。形成了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搭建水保生态建设平台,鼓励调动各方积极性,联合攻关的支撑和保障体系,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2、强化预防监督,切实保护治理成果。项目启动实施后,从宣传、制度、队伍等方面入手,多层次、全方位地宣传水保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建立健全一系列植被管护制度,全面落实乡、村监督管护人员。充实监督执法力量,改善执法条件,提高执法队伍素质与执法水平,加大封育区监督监察力度,严厉查处各类水保违法案件。对项目区内的羊只和大家畜放牧、陡坡开荒、乱砍滥伐等破坏植被的人和事严肃查办,做到了从严、从快、从重处理,基本扭转了“边治理、边破坏”或“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被动局面,收到了很好的封育管护效果。
    3、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开展封育管护工作。一是完善封育围栏措施,达到“以建促封”的目的。首先选择生态建设成果好、治理程度高的地域,建成一定数量的人工围栏,彻底解决乱挖乱采、毁林开荒、陡坡垦殖等破坏植被的问题,为全县大规模实施封禁治理培育典型。二是完善管护制度,达到“以改促封”的目的,通过改变传统畜种为优良畜种,改变粗放的传统放牧为科学的舍饲圈养,通过少数带动、利益驱动等方式方法,发展集约化养畜产业,在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给自然生态修复的时间和机会。三是完善承包经营管理机制,达到“以调促封”的目的。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区域主导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减少人为破坏因素,尽快使植被得到恢复和保护。四是完善投资环境机制,达到“以扶促封”的目的。通过“典型带动,政策调动,利益驱动”等扶贫开发措施,让贫困农民摆脱恶劣的生存环境。对于治理大户,应在资金上支持、技术上指导、政策上优惠,让他们合理开发保护植被,做到治理与开发相结合,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相结合,使试点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最终达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封禁治理目标。
    4、规范项目管理,严把工程质量,加强督促检查。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全新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从项目启动实施一开始,我们就把规范项目管理健全技术服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严格按工程设计标准组织施工。封禁围栏、标志碑、标语牌、界碑、观测房、哨所等工程措施的实施,采取招标的办法,承包给有资质的建设单位,按工程监理要求,严格执行开工报告、阶段验收、报账等制度。在林草措施实施中,规定对沟沿线以下零星梯田和坡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既确保了封育小区生态恢复的完整性,又保证了退耕“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和封禁治理“封得住,有效果,不反复”的良好效果。
    5、严格项目监测,注重效益分析。封禁治理主要是依靠自然恢复能力,改善封禁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建立起环境与工、农、牧业生产发展相协调的良性循环体系,从而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服务。根据监测资料分析,在同一时间、相同立地条件下,与其他对照区比较,封禁区域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一是局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封禁措施的实施,基本杜绝了人为破坏植被的问题,使林草植被覆盖度显著增长,从而可有效地拦蓄地表径流,减轻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蒸发,增加空气湿度、土壤湿度、截留降水。据统计,全县今年降雨量为672.3mm,是近20年降雨量最多的年份,而封禁区降雨量由2002年的338.4mm变为今年的681.7mm,起到改善水量平衡,调节小气候的作用,林草对水蚀起到缓冲作用,植物根系固结土壤,防止土壤冲刷,按各类措施数量计算,年可减沙28万吨,蓄水200万立方米。二是生态效益显著。封禁区内林、草对动物的影响也十分明显,由于林草的生长发育,使昆虫大量繁衍,同时招来各类鸟类如麻雀、斑鸠、喜鹊、山鸡、鸽子等在林中觅食、栖息、繁衍,林草的生长为哺乳类动物提供了很好的隐蔽场所和食物,如食草和食林木种实的野兔、老鼠、松鼠以及肉食类动物蛇、狐狸、黄鼠狼等也相应出现和增多。三是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可观。减少土壤母质和氮、磷、钾的流失,林草涵养水源削弱洪峰对下游的危害,减少下游河床的淤积,对保障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价值不可估量。监测结果表明,石何沟、牛家沟、史渠沟3条流域输沙量减少,坝库淤积速度减缓,使用寿命增长,大量的枯枝落叶分解转化为肥料,增加土壤肥力,同时改善气候水文条件,人均产粮由382公斤增加到394公斤。通过实测,草地覆盖度由74.4%变为89%,产草量(紫花首蕾)由封禁前的18285公斤/公顷变为25324公斤/公顷,提高了牧草的产量和质量,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项目区共发展舍饲圈养农户536户,木材和林木蓄积量相应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84元增长到1328元,达到封禁区域内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共同改善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6、多渠道、全方位促进生态建设步伐。以项目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全县生态修复和封禁治理纵深发展。在抓好重点项目区实施的同时,利用其他项目,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生态修复和封禁治理,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县共投入退耕还林、封禁治理、监督管护经费1000多万元,基本形成了政府统筹管理、部门联合实施、乡村集中保护的良好运作机制,使全县生态恢复不断提高。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