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黄土高原前期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八)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概述模型群构建问题
模型黄土高原由一系列模型群构成。作为模型黄土高原最终成果的组成部分,这些模型群如何构建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到目前为止,形形色色的模型层出不穷,特别是数学模型,单变量、多变量,线性、非线性的统计模型、经验公式大量涌现,但其多数都没有经过系统研究、成因分析,只是将一些水文、气象观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后获得。模型黄土高原在经过大量野外试验后,将形成什么模型,是一个从现在就需要重视,并研究的技术关键问题。
如前文所述,模型黄土高原主要研究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布局模式和水土保持治理效益,由四类模型构成: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图表模型和言辞模型。
其中物理模型主要包括研究水土流失规律的人工降雨实体模型和原型观测小流域、研究水土保持措施布局模式的综合治理小流域;数学模型主要包括研究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效益的机理模型和统计模型;图表模型和言辞模型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布局模式方面的模型。
在四类模型中,建立物理模型最重要,它不仅是模型黄土高原的最终成果之一,而且是研究和建立其他模型的平台;建立数学模型最困难,影响水土流失的因子多,因子的变化大,各因子之间的关系复杂。
长期以来,对于建立数学模型,人们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并试图借鉴国外模型,但效果均不理想。例如,对于借鉴美国的水土流失通用方程,国内做了许多研究,寻找适合中国水土流失特点的系数和关系式。但由于美国的方程是建立在缓坡和较大规模现代农业基础上,因此其先天就不可能符合中国,特别是水土流失剧烈的黄土高原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在物理模型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首先必须研究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水土流失和土地利用特点,否则建立的模型(方程)将不能反映客观事实;其次数学模型的建立必须研究影响水土流失主要因子的作用机理;第三必须寻找和采用新的数学手段。
模型黄土高原不仅需要对传统的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治理进行研究和建模,而且要进一步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贯彻1493治黄新理念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其中以模型黄土高原为平台,研究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泥沙级配和水土保持的“淤粗排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模型黄土高原项目组在积极开展前期工作,争取早日立项的基础上,已经开始着手建立模型的技术准备。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模型黄土高原技术负责人 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