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关于黄河源区生态修复与保护的思考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本站讯(记者 孙太旻 通讯员赵焕娣 李军贤)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好坏,已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黄河源区的生态是中国生态的源头,这里的生态问题,已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黄河流域乃至整个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甚至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高度重视黄河源区的生态问题。黄河源区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应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曾经说过,应该把黄河源区的青海建成一个生态大省。所以,黄河源区的生态修复与保护价值,远远超出了该区域本身而具有社会意义。加之,位于黄河源区的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大气环境对亚洲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影响。如果说俄罗斯西伯利亚森林“肺叶”的破坏己经影响到了中国的生态状况,那么,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样也会影响到南亚诸国。所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黄河源区生态修复与保护力度,已势在必行。
多种因素造成黄河源区生态危在旦夕
    过去人们常说这样两句话:“青海的山上不长草,青海的女人不洗澡”,这充分说明了地处黄河源区青海的生态环境是非常严酷的。可以说,如果没有黄河源区的生态保护,东部地区的繁荣就将失去环境保障。因此, 黄河源区的生态价值应得到世人的珍惜和重视。但目前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却是令人失望的。同经济发展的滞后一样, 黄河源区的生态建设也十分乏力,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的养护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典型的高原型、荒漠化生态特点和历史上人类经济活动的干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及全球气候转暖的“光顾”,导致黄河区内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直接或间接地加剧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水土流失、河水断流以及潜在的洪涝灾害的威胁。
    一是生态森林覆盖率低,“造血”功能逐渐衰退。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黄河源区乔木林覆盖率仅为0.35%,居全国最低水平,即使再加上对高原非常重要的灌木植被,覆盖率也只有3.2%,低于全国森林覆盖率13.92%的平均水平。稀疏的生态森林植被,使涵养水源的“造血”功能逐渐衰退,给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是生态草场植被退化严重,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加剧。草地生态系统是黄河源区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生态屏障。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天然草地已明显退化,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据1999年不完全统计,退化草地面积约987万公顷,占天然草地面积的27.14%和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1.23%,占全国退化草地面积8700万公顷的11.34%,特别是有300万公顷草场已退化沦为基本不具备任何利用价值的“黑土滩”。据黄河源头地区的卫星遥感影像判断,20世纪90年代的草场退化增加率比70年代明显加快。黄河源区中度以上的退化草场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沙化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0%。据相关研究资料推算,青海省的沙漠化面积预计在2030年时将扩大到1546.1万公顷。牧区居民基本上都是藏族,草场的沙化和退化不仅影响了藏民的正常生活,同时,由于草场纠纷问题也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三是生态水资源减少,湖泊萎缩。黄河源头地区及黄河上游,由于植被破坏,导致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源头区许多小湖泊消失或成为盐沼,黄河断流现象频频发生。如湟水流域是青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粮食和工业基地,人口总量超过全省的60%,水资源只有20.7亿立方米,仅占全省总量的3.3%,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达62.5%,到2020年,开发利用程度达到85.8%的情况下,缺水9.4亿立方米。2000年黄河上游来水量较多年平均减少42.2%,湿地面积平均每年递减58.9平方公里,致使沼泽地干涸,雪线上升。青海湖水位平均每年以9.6-12.7厘米的速度下降,1959年至2000年累计减少水储量149.9亿立方米。
    四是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进一步增加了治理难度。黄河源区水土流失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为8814万吨。加之受风力、水力、冻融等土壤侵蚀面积,目前已达到33.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6%。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资源破坏,土地生产能力降低,给生态修复与保护带来了地的难度。
加强黄河源区生态修复与保护势在必行
    西部生态环境,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根基,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事关黄河流域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大计。因此,必须建立起全民族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甚至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高重视度黄河源区的生态修复与保护问题,强化环境意识,充分认识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所以,进一步加强黄河源区生态修复与保护,已势在必行。
    近年来,对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地方各级政府和水保、环保部门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自1998年以来进行了黄河源头特殊生态保护区的调研、可行性研究以及立项和争取国内外资助、合作等工作,为实施源区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在国家水利部、环保总局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黄河源区特殊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已逐渐全面启动。三是充分考虑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加强了对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估工作,杜绝对流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和造成污染的项目,并查处了对环境造成危害的非法活动。四是先后建立了两个省级和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一步加强了黄河源区的预防监督和保护。
黄河源区生态修复与保护要实施科学发展观
    为了有效制止黄河源区生态不断恶化的趋势,流域机构和地方各级政府把生态治理、建设,再造秀美山川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并结合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止沙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的特点,从不同方面加强黄河源区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从科学发展的观点,今后的任务仍很艰巨。纵观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历史和现状,源区的生态修复与保护,仍需以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利用统筹考虑。
    在生态产业的规划上,黄河源区产业发展的选择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是必须着眼于生态优先与优化的整体效应上。以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资源多层次综合利用,不断促进源区生态的自我修复和改善。
    在生态工程的区域规划设计上,对于源区的工矿企业要建立对资源多层次利用的工程体系,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多次利用,尽可能减少三废的排出和污染。对于源区牧民,可以考虑通过生态移民、围栏等方式,防止过度放牧,或适当减少牲畜的数量,以消除草场退化现象,有效地保护黄河河源区的生态资源部再遭破坏。
    在加强生态区的建设上,由于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不仅损害了当地人民的生存质量,而且也动摇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基础。没有江河源头的草木,民族文化就难以延续。因此,通过进一步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力度,把黄河源区建设成为一个高质量的生态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经济开发必须与生态保护融为一体。开采矿产资源或过度放牧,要充分考虑到植被恢复的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到生态资源枯竭怎么办。所以,要采取有效措施,因时因地制宜, 选择适合源区生长的草种和树种,做到适时适地适草适树,构筑深厚而广泛的绿色屏障,加强黄河源区生态修复与保护,从根本上抑制沙漠化的扩展。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现有草场的管理,通过合理轮牧,草场封闭式保护,或生态移民等方式,确保黄河源区生态资源平衡和可持续利用,努力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