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河流、生态与历史视野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本站西安11月9日讯 (通讯员 王婵媛)我听过山涧的呜咽,溪水的欢歌;我感受过“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多情,体验过“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澎湃与壮阔。我相信,河流是有生命的。
然而,河流的生命是脆弱的,他们会生病,会功能衰竭,也会死亡。在现代生态图景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许多曾经“不可一世”的河流如今变得温驯了,变得沉默了。它们开始从这幅图景中撤退,慢慢地撤退,泱泱大川变成涓涓细流,涓涓细流变成点点眼泪,最后,就连那一点点留恋的眼泪也被风吹干、被人遗忘。一条条干涸的河床就是一道道伤心的泪痕,记录着河流与人类之间的悲情故事。
同样,我们的黄河母亲也会生病。据统计,每年有近亿吨的泥沙流入黄河。这些泥沙像病毒一样,侵蚀着母亲的机体,使母亲“花容失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黄河之疾是千年沉疴,就让我们进入历史的时空,阅读黄河的生态文本。从中,我们或许可以发现,黄河之疾的根源所在。在唐宋之前,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中心,也是权力的角斗场。历史上,这里曾经爆发了无数次战争,“逐鹿中原,饮马黄河”是历代枭雄的矢志不愈的追求。从武王伐纣,到五胡下中原,再到安史之乱,平均几十年就会爆发一次战争。透过战争的硝烟,这样一幅画面跃然眼前:哀鸿遍野,生灵涂炭,满目疮痍。战争不仅是吃人机器,而且也是生态杀手。黄河流域作为生态子系统,其自我修复能力无论如何是无法抵御如此频繁的战争的破坏。而且,历代王朝在此定都之后,便就地取材,大兴土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态紧张。最初,黄河被称着“大河”,隋朝以后,才有了现在的称谓。一字之变,反映了黄河生态的颠覆性变化。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在一定程度上,黄河生态的恶化是数千年来人类自相残杀所导致的苦果。
我们是否必须吞下这颗历史所“馈赠”的苦果?答案是否定的。
从数千年的黄河生态史中可以看出,自作自受的人类既是原告也是被告。他们对黄河生态的恶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同时也是受害者。人类与黄河,一报还一报,始终处于对立。
以史为鉴。在新时期,我们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这一理念赋予黄河人格化的内涵,蕴涵着一种朴素的自然伦理观念,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人与河流不再是主宰与被主宰的等级关系,而是平等的手足关系。
我们相信,在新的治河理念的指引下,黄河一定会像多瑙河那样奏出蓝色的旋律!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