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科技日报:水土流失仍是头号环境问题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4年11月15日
   “全国水土流失仍是我国环境问题的第一位问题。尽管国家重视,加大投入力度,制定规划,但水土保持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赶不上沙化速度。需要研究政策问题,机制、体制问题和科学技术问题。”这是11月5日在南昌召开的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高级圆桌会议上,全球水伙伴(Global Water Partnership,GWP)中国技术顾问委员会主席董哲仁和与会国内外专家的共识。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透露,近5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4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以上。因水土流失造成退化、沙化、碱化草地约10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草原总面积的50%%。进入20世纪9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2460平方公里。由于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江、河、湖、库,降低了水利设施调蓄功能和天然河道泄洪能力,加剧了下游的洪涝灾害。黄河年均约4亿吨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导致河床每年抬高8-10厘米,增加了防洪的难度。水土流失还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黄河流域3/5~3/4的雨水资源消耗于水土流失和无效蒸发。水土流失又是贫困的根源,中国90%%以上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全球水伙伴中国技术顾问委员会名誉主席杨振怀指出,水土保持是一门涉及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农学、林学、草学、水利学等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在政策上有新突破、机制上有创新,多方面增大投入,谋求保护、预防、治理上新的发展。为此,与会的60余位专家建议,要研究水土保持的国家、地方和群众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问题,研究消除贫困的扶植政策问题,研究水土保持的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研究保护水土流失治理者的合法权益问题。
  专家们还建议要重视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的宏观研究,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研究水土保持在全流域水土资源布局和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长远影响。尊重自然规律,发挥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推广水土保持各种技术,种植各类植物物种,建设淤地坝。要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
  水土保持涉及水利、林业、农业、环境、建设、交通和铁路建设等各个部门的工作。专家认为,现在部门间缺乏协调,政策不协调,投资效率低。他们建议建立一种全国和地方的协调机制。同时,要加大公众参与力度,使当地居民主动而不是被动参与水土保持建设。开展国际合作,充分发挥NGO(非政府组织)在水土保持事业中的作用。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